近日來,不少音頻平臺開始盤點“年度十大專輯”“十大金曲”。某自媒體評選了2018年“最值得聽的50首華語歌曲”,相比過去誰該上榜、誰的名次虛高這樣的討論,更多網友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他/她2018年出新歌了?!”搜腸刮肚盤點一年聽到的旋律,發現只有被女團演唱的電影插曲 《卡路里》、抖音熱門配曲 《學貓叫》旋律洗腦的茫然——滿屏都是偶像打歌刷榜抖音神曲跑流量,好歌哪兒去了?
有人說,時尚是20年一度的輪回。流行音樂的潮流何嘗不是如此——而其周期可能更短。2004年伴隨《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走紅掀起的網絡神曲熱潮,如今在“全民短視頻”的背景下,以“配樂”形式重回人們視野。同樣是2004年湖南衛視真人秀《超級女聲》帶動的選秀全民投票,又以網絡綜藝《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再度締造粉絲文化的新一輪狂歡。神曲與偶像,再度“剝奪了”流行音樂的年度解釋權。
某種意義上,流行文化是大眾選擇的結果,其成為“爆款”自有邏輯和規律可循。不過14年之后讓人悲哀的是,國內流行音樂樂壇的 “頭部產品”退化了:音樂上,相比于 《兩只蝴蝶》尚且還有些許詩意可循的“追逐你一生,愛戀我千回”,退化成了“旅游路線圖”——我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東京和巴黎;或者干脆放棄修辭,發動大家“一起喵喵喵喵喵”。若是早十年預見到《創造101》女團季軍楊超越,能夠憑一句破音吶喊 “燃燒我的卡路里”在爭議中登上熱搜,恐怕“超女”亞軍周筆暢可以在音樂原創的路上,少一些對成名曲《筆記》的耿耿于懷。
但把偶像與神曲的走紅歸咎于“潮流的輪回”,恐怕也不盡然。君不見,“流量”成為創作和傳播考量的第一順位,羞于承認的“旋律洗腦”如今卻被擺上臺面作為爆款邏輯的成功經驗分享;韓式打歌綜藝取代了競技類音樂節目,比拼唱功的硬指標變成了看顏值比噱頭。更令人瞠目的是,粉絲已不再滿足圈層內的自嗨,而是直接把流量小生的新專輯刷上美國主流榜單,引起嘩然一片。
大量的公眾資源被這樣的音樂快消品公然占據,權威榜單乃至大數據都已然失信,難免有人會發出音樂產業停擺的哀嘆。
而撥開這些數據的泡沫仔細梳理,聽眾會驚異發現,好歌與優秀的制作不是日漸消弭,不少佳作堪稱可圈可點,只是沒有得到流量榜的青睞。李宗盛一首《新寫的舊歌》道出中年男人與已故父親的和解,延續了《給自己的歌》《山丘》對情感的透徹體察和隨性灑脫的且歌且吟。筆耕不輟如林俊杰,他與韓紅強強聯手的《飛云之下》,也遠不及他在綜藝上改編老歌的關注度高。哪怕是風頭正勁的李榮浩,也沒能讓《年少有為》成為《李白》第二。
可一片嘈雜的勁歌熱曲之聲,清流終究滑落進流量泡沫的縫隙。長此以往,缺少良性傳播消費生態的支撐,這些全憑歌手創作自覺的優質好歌還能堅挺多久?不免擔心。
站在年關不免許愿,優質原創撥開刷榜打歌的迷霧,沖破熱搜流量的屏障,被更多人聽見。(黃啟哲)
原標題:數據在上流量為王 可好歌去哪兒了
轉自:文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