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 2018年總票房突破609億元 銀幕總數達60079塊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03





      2010年,國內全年電影票房突破100億元。而到2018年,這個數字是609億元。


      票房新高背后,是創作不輟的電影人、更加細分的觀眾,是日益規范的市場、不斷成熟的產業。數據之外,中國電影的總體發展趨勢也令人驚喜,電影機構改革為行業帶來重大利好,現實題材日益受到觀眾歡迎,青年人才迅速成長,市場趨于理性,秩序更加規范……面向未來,中國電影呈現出健康發展的新姿態。


      創作類型多樣化,現實題材受歡迎


      2018年國內電影市場繼續創新高:票房突破609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378.97億元,占比超六成;城市影院觀影總人次17.16億,新增銀幕9303塊,總數達60079塊,居世界首位。國產影片質量不斷提升,得到了觀眾和市場的認可。全年電影票房前10名中,前4名均為國產影片,《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的票房都在30億元以上。票房之外,這些影片也贏得了好口碑。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藝恩咨詢開展的“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顯示,觀眾對2018年國產電影的滿意度總體處在滿意區間,春節檔滿意度得到歷次春節檔調查的最高分。


      現實題材是2018年國產電影創作的關鍵詞,全年票房位居前列的國產電影中,絕大多數都是現實題材作品。“現實題材、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中國電影的優秀傳統,也是中國觀眾熱衷的電影類型。現實題材電影創作如何更好地書寫時代和人民,如何給予現實生活更具當代性的觀照,如何將世界電影潮流中的類型本土化,事關提升中國電影思想藝術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也是中國電影人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導演徐崢說。


      在2018年題材多樣化的國產電影中,傳統文化的元素、社會發展的面貌,都很好地體現在不少電影作品中。以張藝謀執導的《影》為例,影片中隨處可見的中國風,不僅獲得了國內觀眾的喜愛,也在海外贏得了美譽。“今天,電腦技術高度發達,影像五彩斑斕,我們把中國傳統文化更合理地運用,更好地發揚光大,就會變成我們的特色,贏得更多尊敬和喜愛。”張藝謀說。


      2018年的國產電影中,喜劇風格是市場接受度最高的電影元素之一,可以說,中國電影在對喜劇風格與市場需求的認知和探索中又進了一步。徐崢認為,一直以來,中國觀眾都傾向于看喜劇,但喜劇不能僅僅滿足娛樂層面的感官需求,也需要觀照人生、溫暖人心。


      隨著電影創作類型的多樣化和電影市場的進一步細分,過去在市場中一度受到冷遇的藝術電影也獲得了更寬廣的放映空間。經過2年多的發展,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已經在國內226個城市的1656家影院中擁有了2131塊銀幕,不僅讓觀眾有了更加豐富多樣的觀影選擇,也刺激了電影創作題材和風格的多元化。


      青年電影人才崛起,扶持培養力度加大


      2018年,青年導演創作的影片表現尤為突出。


      近年來,加大對青年電影人才的培養力度逐漸成為電影行業的共識。國家電影主管部門從2014年開始,每年舉辦“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并多次組織優秀青年導演赴好萊塢學習調研。與此同時,中國電影導演協會主辦的“青蔥計劃”、賈樟柯導演主導的“添翼計劃”、寧浩導演主導的“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等,也都從創作理念、資金、資源等方面為青年人才培養提供支持。受益于這些扶持項目,一批青年電影人才很快成長起來,成為中國電影的生力軍。


      許多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取得成就的電影前輩,在堅持創作的同時也幫助和扶持青年電影導演,這一現象在2018年尤為突出。導演張一白監制的《超時空同居》、寧浩和徐崢監制的《我不是藥神》等影片,都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也讓青年導演獲得了更好的發展機遇。


      寧浩認為:“今天的青年電影人確實遇到了一個最好的時代。過去,電影導演功夫都不在戲內,十八般武藝都得會,還得被迫解決大量跟創作沒關系的事。現在的導演能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創作上,只要你有才華就基本不太會被埋沒。”


      “青年電影人才的崛起是近年來中國電影發展中最可喜的部分。”張藝謀說,“最近幾年,每年都有一些年輕導演的新作品成為黑馬、熱點,甚至成為爆款,他們的成長讓我們看到中國電影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市場回歸品質導向,票補行為得到規范


      “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從影片滿意度與票房的對比來看,“質量為王”在2018年的電影市場中得到印證。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指出,這再次證明故事內容創作是電影最重要的核心,也反映出中國電影市場的理性發展態勢。


      此外,觀眾對影片的判斷也不再單純依賴“流量明星”。隨著中國電影的高速發展,觀眾對影片的選擇越來越冷靜,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明顯提升。從市場反應來看,觀眾選擇電影更加注重影片質量,市場已經從原來粗放式促銷回歸到品質導向。


      2018年電影市場的另一個熱門詞是“票補”。這一行業術語之所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于它直接關系到電影票價的浮動,進而影響到觀眾的觀影熱情、市場的熱度和創作的積極性。


      2018年春節檔,國家電影主管部門規定,全國電影票價不得低于19.9元。這個規定針對的是過去幾年網絡票房平臺動輒將電影“優惠”到6.8元、8.8元的做法。這些看似“優惠”的低價票,實際上是由片方自己出錢補貼的。電影行業將這樣的“補貼”叫作“票補”。一位從業者告訴記者,僅2017年春節檔期間,片方與網絡票務平臺就分別投入數億元用于“票補”。


      “‘票補”帶來的低價票看似對觀眾有益,但長久來看,對電影市場造成了巨大傷害。‘票補’產生于購票習慣從線下往線上轉移的時期,當時,‘票補’是網絡票務平臺爭取市場占有率的重要武器。當網絡票務平臺已經占有了足夠大的市場的時候,‘票補’的使命也就結束了。”一位業內人士說。


      在有限的預算中,“票補”的存在極大地壓縮了影片制作的經費,進而直接導致影片質量受損,最后傷害的不僅是制片方的利益,還有觀眾的觀影感受。


      2018年以來,電影行政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對“票補”行為的規范。受益于減少或停止“票補”,電影企業得以在其他方面提質增效,如制片企業更加注重影片內容品質,靠優質內容持續拉動觀眾走進影院;電影發行、宣傳企業也有機會進一步加強專業服務,提升營銷水平,增強競爭能力。


      此外,2018年12月11日,國家電影局印發《關于加快電影院建設 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快電影院建設發展,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區縣級影院以及鄉鎮影院建設,深化電影院線制改革等。這些措施有望進一步推動電影市場的加速整合,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營效益。(劉陽)


      原標題:2018年總票房突破609億元,銀幕總數達60079塊 中國電影,踏實前行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