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各界對過去一年國內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出現一些批評。筆者不想從責任意識和藝術態度等方面去深入剖析,而是想從體驗者角度,講點個人感悟。
近兩年來,我國的綜藝節目注進一股文化熱潮。在過度娛樂化的節目環境下,這種有文化含量的節目形態,讓受眾有一種新鮮、新穎、新奇的感覺,如《中華詩詞大會》《中國好詩詞》《朗讀者》《見字如面》等。這些節目的推出,不但有較好的收視,更有較好的口碑、政府的表彰、專家的熱議、媒體的肯定,顯示出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帶來的創新前景。
然而,接踵而來的不少“跟風”節目的出現,使得文化類節目在受眾中的影響開始大打折扣。僅從受眾環境來看,2018年各電視臺文化類節目出現明顯降溫。如《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雖然拓展題庫、升級賽制,市場表現卻沒有因此升級。數據顯示,該節目第三季在CCTV10播出后,在CSM全國網平均收視率為0.18%、平均份額1.06%,較上季份額(1.45%)下滑26.9%;此外,北京衛視播出的文化體驗節目《非凡匠心》第二季,在CSM52城市網平均收視率為0.45%、平均份額2.25%,較首季下降10.7%。江蘇衛視播出的讀書節目《閱讀閱美》,首季節目在CSM52城市網平均份額為2.56%,2018年播出的第二季節目平均份額僅為1.65%,降幅近一半。同時,該類節目媒體關注度也開始降低。各大網站熱播、熱搜榜單中,文化類節目普遍排名較為靠后。
面對這種傳播效果,至今一些媒體人沒有反思,仍然執意追隨前人步伐,繼續跟風此類節目。這恐怕還是與這些媒體制作人的“一根筋”習性有很大關系。
以文化類節目為例,從資源開發來講,含義應該非常寬廣,不應簡單理解為僅有詩詞、文字、文學等類別,文、史、哲、地理等方面資源也應羅列其中。以哲學為例,這是一個涉及人類生活每個細節的學科。其特征是能深更能淺,能枯燥也能有趣,如毛澤東哲學思想就是深入淺出的典范。如果能開發這類資源,可能會給節目創新帶來驚喜。至于歷史、地理等資源,如果可以與當今旅游熱潮有趣接軌,效果可想而知。這方面,最近央視推出的《國家寶蔵》是一個示范,為文化類節目創新開啟了全新思路。
因此,凡事不要“一根筋”到底,電視節目創新更為如此。聯想到之前備受詬病的節目“過度娛樂化”問題,也是類似缺乏創新,過度依賴已有資源模式導致。
從節目創新視角來看,除市場利益外,主要是有些團隊或媒體過分依賴既有的思維慣性,離開娛樂選秀就感到前途渺茫,離開韓國模式就無所適從,離開明星資源就六神無主。
在如今多元的受眾市場中,所謂的創新,不僅在于推出一個個看起來樣式新奇的節目,也不是簡單依賴既有的資源和模式。而是要嘗試多種節目資源的開發,多種節目形態的試驗,多種目標受眾的拓展。這才是體現新時期媒體人智慧和素質的重要標桿。
今天的傳播環境,既不能期待“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更不要誤入“前人栽樹,后人遭殃”的陷井。無論是電視頻道,還是網絡平臺,在節目創新上,既要優化團隊綜合品質,又要強調勇于突破的意義。特別對一些有成功運作經驗的媒體來說,過去的成績和經驗,不能成為依賴和包袱,而是要敢于突破自我,創造新的業績。(盛伯驥)
原標題:綜藝節目應警惕“一根筋”思維
轉自:工人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