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綜藝市場觀察(二):觀察類綜藝走俏 創新引領還需內容“走心”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23





     


     

      電視綜藝的2018年既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也是靜下心專注內容的一年。據CSM媒介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1-9月綜藝收視貢獻為11.6%;一方面,綜N代做支撐,即使收視、關注下滑也努力開發;另一方面,更新迭代加快,新綜藝層出不窮,尋找新出路。接下來,筆者將分別就幾類表現突出的綜藝類型進行分析,詳細解讀2018年綜藝市場的創新探索與收獲。


      2018年,經歷了體驗式"慢綜藝"、文化綜藝、養成系選秀的霸屏,從下半年開始,主打"真實"和"自然"的觀察類綜藝也給了觀眾新的驚喜,成為2018年的一大亮點。


      "觀察類綜藝"持續升溫


      親情觀察成長勵志節目《我家那閨女》,1月5日晚登陸湖南衛視。作為姊妹篇,《我家那小子》自2018年夏天與觀眾見面以來,"好好去生活"的概念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經營類慢綜藝熱潮尚未退去,觀察類綜藝異軍突起。


      觀察類綜藝的通用模式一般是事先將真人秀部分攝制完成,以《心動的信號》為例,節目組事先拍攝和剪輯了四男四女素人嘉賓,共同住在一棟房子中的為期一個月的生活,這些嘉賓將以最終牽手戀愛為目的進行交往和約會。這種節奏適中、風格自然、以新鮮感和共鳴感為主打的綜藝類型,給觀眾發掘這些視頻素材里的"意義",或觀照自我,或激發憧憬提供了契機。


      與此同時,這一類節目會邀請一些明星或者和當事人相關的嘉賓作為演播室MC(原意是emcee,即主持人,讀音相同故有此縮寫),一起觀看節目成片并進行同步點評。說到同步點評,其實是電視節目中常見的手段,比如談話節目中播放特別VCR,同時小窗播放嘉賓的表情特寫和點評的話語,對觀眾來說早就"見怪不怪"。


      以《我家那小子》《心動的信號》《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為代表的觀察類綜藝,基本都已確立"演播室+戶外"的雙層敘事結構,在此基礎上,今年推出的《我家那閨女》又稍有突破,嘉賓人設不再是單一的演員,而拓展到了主持人和運動員,對不同職業生活的探索增添了節目的新鮮感,透過人物經歷和各自原生家庭的探討,維度也更加多元。在社交、婚戀、健康之外,開始試圖觸及網絡暴力、女性職場等更豐富的社會議題,這種深化和多元化讓觀眾更加期待觀察類綜藝的未來發展。


      不少人預測,2019年很可能成為觀察類綜藝大爆發的一年。


      各大衛視、平臺紛紛把2019年的"寶"壓在觀察類節目身上。湖南衛視的《我家那閨女》打響了新年第一炮"開門紅",馬上有《戀夢空間》緊隨其后;接下來江蘇衛視還將推出大型暖心孝道明星體驗真人秀《最美的時光》和聚焦90后社交的觀察類真人秀《美好的遇見》。東方衛視則專打"親情牌",《我們家雪屋》《好先生進化論》《我家有女初長成》三連發,民宿經營、婦男養成、婚戀麻辣燙應有盡有。


      網綜方面,騰訊視頻《女兒們的男朋友》早已提上日程,在去年的騰訊V視界大會上就率先公布了的參演嘉賓:前國足名將范志毅和女兒范斯晶;而芒果TV的夫妻觀察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馬上也要推出第二季,另外新增明星夫妻和婆婆共同旅行的《婆婆和媽媽》,18歲兒子與父親共同旅行的《一路成年》,以及觀照父女關系的代際情感觀察真人秀《女兒們的戀愛》等綜藝節目。


      多元化引發話題討論 走俏更要走心


      作為"慢綜藝"和社會觀察結合的真人秀節目,《我家那小子》用真實情感聚焦親情話題,介入社會熱點話題。節目將明星素人化,原生態呈現出男明星在家中的日常生活,并將他們的真性情袒露無遺。而星媽們在節目中也同樣不帶光環,和普通家長一樣,每天柴米油鹽,有悲有喜。多元化的觀察視角,使得節目備受關注,由節目引發的"獨居青年""原生家庭""兩代人價值觀"等社會話題屢屢引發熱議,相關話題總閱讀量超20億。


      這樣看來,觀察類節目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對內,品類自身不斷探索新的維度和層次,尋求突破;對外,市場呼聲正高,所推出幾檔節目也是收視與口碑雙豐收。去年《我家那小子》12期全國網收視率均遠超同時段所有頻道,總播放量突破14億;芒果TV的《妻子的浪漫旅行》12期斬獲播放量16億,豆瓣評分破7;騰訊視頻的《心動的信號》突破8億的播放量,多次登頂話題傳播榜單榜首,就素人綜藝而言也是相當亮眼的成績。


      但一路順風順水的同時,觀察類節目自身的弱點也被進一步放大--題材撞車、類型跟風的苗頭也悄然浮現。


      密集制作和播出、扎堆的題材和內容讓人擔心觀察類綜藝會不會步選秀類、競技類綜藝的后塵,讓觀眾心生疲倦。就目前公布的片單來看,2019年觀察類綜藝的"觀察點"仍然停留在家庭關系上。雖然從家庭關系能夠延伸出代際溝通、社交、婚戀、職場等諸多支線,也能從一定側面勾勒出當代青年精神圖集、反映社會生活熱點議題,但切入口畢竟太窄,有時難免話題重復、累贅。同時,視角和樣本類型的局限性也限制了現有觀察類節目在某些社會議題探討上的深度。除了話題和視角的局限之外,創新不足也是阻礙當下觀察類節目發展的絆腳石。


      此外,這樣的節目也要注意一個關鍵點:如果"觀察員"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或者不能提供觀眾能夠代入的視角,而僅僅當作明星之間的訪談節目,或者是走走過場的串場,便會使得兩個現場的關聯斷裂,觀眾自然也就無法找到進入現場觀看的有效視角。


      "第二現場點評"以前在國產綜藝中也偶有出現,但往往并不作為節目表現的重點。如同樣是明星和素人作為嘉賓的戀愛真人秀,《我們相愛吧》第一季就設立過第二現場,由主持人李艾與情感專家以及觀眾代表一起探討戀愛話題。但作為第一現場的補充,第二現場的出現常常被批評打亂了觀眾的觀看節奏,被認為畫蛇添足。


      如今第二現場在播出時長上有所加長,而且成為大家觀看的重點。


      第二現場的點評環節就更像是在提煉主題,那些觀眾看節目時模棱兩可的感覺會被具體化,不同的意見也會以點評嘉賓的形式出現爭論,節目的話題度隨之也相應提升。《心動的信號》中張雨綺和楊超越的星座愛情觀,朱亞文的鋼鐵直男審美,以及微表情專家姜振宇的知識補充,得到的觀眾彈幕反而多過第一現場。《妻子的浪漫旅行》中的"懂事會"會將四組明星的婚姻狀況剖析給觀眾看,三維觀察視角更是容易讓觀眾產生代入感,會反觀自我與家庭的關系。


      作為一檔觀察類節目,必須與社會熱點和情緒緊密關聯,要以觀眾的情感需求為創作導向和邏輯支撐。然而,同質化的節目扎堆,勢必會引發觀眾的審美疲勞。如同被稱為“慢綜藝元年”的2017年,湖南衛視推出《向往的生活》《中餐廳》《親愛的·客棧》后,慢綜藝之風一發不可收拾,特別是經營類慢綜藝,將餐廳、旅社開到了世界各個角落,卻因千篇一律的“白開水”式經營,令觀眾感到乏味無趣,許多跟風而上的慢綜藝節目反響平平。如今,觀察類綜藝雖為“新貴”,卻也同樣面臨創新難的問題。在觀察類綜藝的發展中,創新不應只是多幾個視角、多幾個場景,更不應只是換幾個嘉賓,還需回歸節目本質,在內容上下功夫,在貼近真實、制造話題、激發共鳴的同時,為當下的年輕人傳遞正能量的價值理念。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性能提升、服務擴展,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成 性能提升、服務擴展,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成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