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名之輩崛起 向600億票房要質量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24





      中國電影產業呈爆發式增長,票房總量從1997年的10億元發展到2018年突破600億元,二十年間翻了60倍,令人嘆為觀止。600億元的新高度,進一步拉近了中國與美國的票房差距,在從“票房大國”到“票房強國”的路上又邁出一步。在新紀錄面前,回望2018年中國電影的歷程,不禁要問:600億元票房是怎么來的?去年中國電影市場有哪些可喜的變化,又有哪些值得警惕的問題?


      有驚無險的“600億”


      2018年的春節檔被稱為“史上最強春節檔”,累計含單片在內,共破100多項票房紀錄。大年初一《捉妖記2》《唐人街探案2》《西游記女兒國》《紅海行動》同時破億元,單日票房最終超過12億元,歷史性地首次沖破10億元大關,這也是全球的單日票房新高。最終,春節檔總票房超過100億元,中國影市超過北美市場成為全球月度票房最高的地區市場。在春節檔的加持下,第一季度中國電影票房增速高達39.82%,可謂相當驚人。


      暑期檔(6月1日-8月31日)電影票房增速明顯放緩。全國電影票房173.99億元,較2017年增長6.74%,其中并沒有出現像2017年《戰狼2》這樣一騎絕塵的票房冠軍。然而,《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戲》《侏羅紀世界2》《巨齒鯊》等占比10%的影片貢獻了約75%的票房,使得頭部內容更加集中,電影類型也非常豐富。《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戲》為暑期檔票房三甲,它們都是中等制作的現實題材影片,足見這一與當下關聯度最高的電影類型在悄然崛起。


      到了國慶檔(9月30日-10月7日),市場表現同比下滑,全國電影總票房下跌近20%。大盤回落與上映電影的整體口碑不佳有關,之前被認為是板上釘釘的奪冠熱門《李茶的姑媽》高開低走,其不及格的口碑令票房一蹶不振。《胖子行動隊》更是獲得一邊倒的差評。《影》與《無雙》的口碑固然不錯,但受制于影片類型和風格,也沒有達到爆款的地步。


      業界用“電影無戰事”來形容10月的整體表現,像《寶貝兒》這樣網絡營銷很火的電影,最終票房僅有2000多萬元。在新片疲軟、老片乏力的雙重壓力之下,內地影市陷入票房低谷,日平均票房在5000萬元左右。直到11月9日進口片《毒液》上映,市場才終于迎來真正意義上的“救市大軍”,票房表現才恢復正常。


      在2018年末賀歲檔這一次“期末考試”以及600億元的沖刺戰中(12月1日-12月31日),雖然大導演、大制作、大IP、大話題的國產電影與往年相比少了許多,但中國電影人還是交出了比較豐厚的作業:有現實題材力作《狗十三》、文藝性探索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奇幻喜劇《天氣預爆》、動作片《葉問外傳:張天志》、港式武俠片《武林怪獸》和動作奇幻片《云南蟲谷》等。但除了《地球最后的夜晚》憑借強勢到有點“透支”的營銷在上映前6天預售破億元外,其他國產電影票房平平。反倒是《海王》《蜘蛛俠:平行宇宙》《龍貓》等海外影片有更佳的市場表現。


      口碑效應凸顯,“無名之輩”破殼


      2018年的國產電影票房雖然起起伏伏,但并非無跡可尋。其起伏曲線與電影口碑呈現出重要的正相關關系——電影口碑好,票房很可能走高;口碑差,票房大概率是不景氣的。


      以春節檔的“四大金剛”為例。《捉妖記2》首日便憑借其合家歡屬性以及強大的宣發大比分甩開對手,狂攬5.4億元綜合票房,《紅海行動》則在當日僅收獲1.28億元票房和11.5%的排片,位列當日第四。然而憑借過硬的質量和洶涌而來的“自來水”效應,《紅海行動》隨即開始逆襲之旅。第二天,它擠掉前一天的《西游記女兒國》成單日票房第三,上映第四天單日票房超越《捉妖記2》躍升至第二。上映第五天,《紅海行動》的上座率超過《唐人街探案2》,兩天后反超后者成為單日票房冠軍。最終,它以36.5億元的成績成為2018年年度票房冠軍。


      再如暑期檔身陷抄襲丑聞的《愛情公寓》和黃渤的導演處女作《一出好戲》,又陷入同日上檔的對壘戲碼之中。在觀眾懷舊情感助推之下,《愛情公寓》迅速圈錢,首日票房是《一出好戲》的兩倍,然而其名不副實的質量招致豆瓣評分不到3分,次日影片票房跌幅近60%,被《一出好戲》輕松反超,第三日票房更是僅為首日票房六分之一,最終的影市表現,遠遜于有著“喻世明言”口碑的《一出好戲》。


      小成本制作《無名之輩》也是被反復提及的逆襲榜樣。上映首日,因為正面撞擊兩部勢頭強勁的好萊塢大片《毒液》和《神奇動物:格林德沃之罪》,《無名之輩》的排映空間自然非常有限,首日票房和場均人次都遠遜于榜首的好萊塢兩強。但從第二天開始,觀眾口碑連續加持,對身邊人身邊事給以出色表現的《無名之輩》,票房迅速崛起,輕松逆襲奪冠,成為11月票房的最大實力派。


      口碑,已經逐漸取代了影片的話題性、演員陣容、成本、特效等因素,成為觀影前優先被考慮的問題。上映檔期的“頭部效應”,開始遭遇“流程性口碑”的挑戰,“笑到最后”者往往才是真贏家。許多自信有大IP、大宣傳實力的電影,雖然在首日排片上占據壓倒性優勢,可一旦口碑不濟,后幾日排片便急劇減少,甚至紛紛敗下陣來,比如《阿修羅》《歐洲攻略》《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謎巢》《戰神紀》等,大多凈虧損在1億元以上。尤其是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迅速發展,觀片后的口碑傳播速度更為迅猛,對市場的影響和作用也更為及時和強大。可見,“流量明星+IP”的創作模式不再是通行證,好口碑不一定有最佳的票房,但糟糕的口碑在市場修正之手的作用下,也幾乎不可能成為爆款。


      筆者以為,無名之輩崛起、口碑效應凸顯,這才是2018年電影市場最可喜的現象。口碑時代的到來,給予了小成本制作、小眾題材和多元風格電影更多的市場機遇,這將有力倒逼中國電影整體質量的升級。


      600億元的“質量”更重要


      2018年也是電影市場規范年,一系列優化中國電影整體生態的政策措施相繼出臺,比如票補政策的調整、遏制天價片酬、加強稅務監管等,對整個電影市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18年票補取消的傳聞沸沸揚揚,雖還未正式落地,但票補在市場已大幅減少。票補原本是一種促銷手段,曾經它愈發成為爛片的“作惡神器”。很多爛片依靠票補獲得極高的預售成績,以唬人之勢將觀眾忽悠進電影院,一旦有口碑的佳作沒有進行票補,極有可能遭遇“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從短期來看,票補取消看似會影響觀眾的觀影積極性,但從長期看,取消票補有望使片方擺脫惡性競爭,更加注重內容,也能吸引真正追求品質的觀眾重回影院,繼而帶動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雖然最終達到了600億元目標,但是電影市場的增長既應看重速度,更不該忽視增長的質量、增長的潛力。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曾一針見血指出,中國電影市場就目前看來,在投資回報、電影企業生存狀態、項目綜合效益等環節上相對而言還比較脆弱,觀眾的觀影習慣還需要悉心培養,穩定的觀影人群還需要不斷拓展,與其追求騰飛高速增長,不如追求提質增效,“暫時速度稍微慢一點,但長遠看來,綜合效益更好,只有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實現更高質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誠哉此言。回望2018年,共有近500部電影上映,其中國產片占比近八成,票房占比首超六成——這已經是國產電影極大的進步,但與北美市場的票房結構比,國產電影可進步的空間還非常大。如果將《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等頭部作品扣除,國產電影的票房占比將不值一提。可見,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仍相當不均衡,不是那種可以多中選優的“橄欖球形”,而是走兩個極端的“金字塔形”,也即除極少數贏家外,大部分電影無法贏得主流觀眾認可,也不賺錢。2018上半年國產電影票房TOP50中,僅12部盈利,32部虧損。這種“幾家歡樂大家愁”的格局,意味著我們的電影市場仍不夠成熟,中流砥柱的商業類型片依舊欠缺,電影工業化水準仍有待提高。


      這種不均衡也體現在單塊銀幕的產出上。目前中國有近10000家影院、超過53000塊銀幕,銀幕數量比美國高出近一萬塊,位居全球第一。但我們的單塊銀幕產出與美國相比則有不小的距離。許多觀眾屬于“低頻觀影人群”,除了春節檔這種重要檔期走進電影院一兩次外,一年到頭沒看幾次電影,我們的年人均觀影次數僅1.2次,與美國的人均3.8次有顯著差距。我們源源不斷生產優質電影的能力尚欠缺,眼見潛在市場非常龐大,卻還沒有能力去充分激活。


      電影還面臨著新媒體的沖擊,無論是網劇、網大(電影)、短視頻、直播還是手機游戲,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電影的觀眾人群。中國電影的從業者們必須下苦功夫,以更好看、更優質、更精湛的作品,鞏固存量觀眾,并將新觀眾吸引到影院。(曾于里)


      原標題:無名之輩崛起 向600億票房要質量


      轉自:解放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