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老師,我特別認同你剛才說的,即使全媒體時代下,新聞從業者也不需要寫代碼,需要的是專注做內容”……
昨天下午,本市部校共建新聞學院重點項目——“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在復旦大學開講,人民網總裁葉蓁蓁首次“開課”。來自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華東師大、上外和上大等六所高校350余名新聞傳播學院師生參加。在互動環節,學生提問銳利,臺上臺下熱烈交流。
“全媒體”標識當下發展方向
“媒體有公益屬性和市場屬性等多重特點,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不斷實現其功能”,葉蓁蓁開宗明義。在他看來,當前“全媒體”概念,涵蓋的不僅是一種產業形態,更是一種社會形態,指向一種通過媒體將萬事萬物連接起來的全新時代認知背景;“融合發展”是各媒體平臺順應時代要求而發展的一種路徑;“融媒體”則是一種全新的產品形態和工作模式。三者分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上標識著當下媒體發展的方向。
復旦大學研一學生袁超穎印象深刻的是,在課上,葉老師說起了邊界消融。千百年前,名城有長安、洛陽,誰知深圳、上海,即使在現代中國城市格局整體穩定的今天,貴陽依然憑借打造大數據產業,獲得了自身的可觀成長。
“凝聚創新人才的能力,決定城市未來發展。”葉蓁蓁話鋒一轉,他說,全媒體大背景下,傳統媒體轉型發展也需要突破傳統窠臼,例如不應盲目追求覆蓋所有分工的全鏈條,不妨探索如何在新興平臺中找到自己可以做的,深度分析并將自身優勢環節嵌入進去,進而成為效率更高的新傳播鏈的關鍵把控者。
“老師說的‘回歸內容’,是我一直思考的事,現在更有信心了。”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焦文賓說,新技術帶來新的傳播路徑,但核心還是內容,與十年前的做內容相比,如今做內容也有螺旋式上升的要求。
系列講座嘗試德育新模式
據悉,即日起推出的國情教育系列講座,內容緊扣當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將結合新中國成立70年、上海解放70年以來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結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實踐、新作為;結合上海當好新時代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加快建設“五個中心”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新舉措、新進展,邀請有關部門負責人、業界專家及在相關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者等授課講座。
舉辦國情教育系列講座,是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的一個重要抓手,可以幫助新聞學院學生全面了解現實國情、黨情、世情和市情,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培養成為黨和人民放心的優秀新聞傳播后備人才。
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試點基礎上,去年上海首次推出“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覆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不同年級學生和上海媒體青年業務骨干2400多人次。
此次推出第二期“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系列講座,首次將參與范圍擴大至本市6所部校共建高校。這是打造新聞傳播人才德育新模式的一次嘗試,也是創新部校共建新聞學院的新探索。
轉自:上觀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