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刑事申訴檢察廳指導,最高人民檢察院政治部、無錫市人民檢察院等聯合攝制的45集大型法治題材電視連續劇《因法之名》正在北京衛視品質劇場每晚兩集連播。
法治題材一直是影視行業中一座亟須開發的“富礦”,但也有人說這是一個“沙漠禁區”。此次國家一級編劇趙冬苓和導演沈嚴、劉海波一同“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因法之名》正是一部取材于真實案件,著眼于還原社會真相與人性的作品。
“我不愿在寫作舒適圈里混日子,那樣就失去了創作的意義和價值。”趙冬苓毫不掩飾自己知難而“進”的決心,“大眾題材可能更容易通過審核,但很難過我自己心里的那一關,相比于溫水煮蛙,我更愿意不斷挑戰自我去探索更有意義的題材。”最初制片方向趙冬苓提供了幾個選題方向,其中“平反冤假錯案”的選題令她一見傾心:“剛接觸這個題材時我就知道難寫,但還是希望搏一搏,盡自己一份之力來記錄中國法治的進步。”
還原真相 拒絕“嘩眾取寵”
“因法之名,顧名思義,就是以法律的名義。”談及劇名的由來,趙冬苓表示,這還得要追溯到她最愛的那部北愛爾蘭電影《因父之名》,也正是這部同是平反冤案題材的電影對她產生了極大的啟發。該劇講述了部隊轉業的刑警葛大杰(李幼斌飾)因好友在追捕嫌犯時不幸殉職犧牲,因“怒”生“錯”,間接導致冤假錯案的產生。時隔多年后,在新生代檢察官鄒桐(李小冉飾)與律師陳碩(王驍飾)的共同努力下,多年冤案最終沉冤昭雪的故事。
說起此次《因法之名》的創作初衷,趙冬苓表示,在公平正義來臨之時,當冤案沉冤昭雪之日,即便法律層面的糾錯已經完成了,但對每個人良知、心靈和精神的拷問才剛剛開始。無論是因為憤怒沖昏頭腦而“誤判”的葛大杰、自小就被冠之以“殺人犯之子”的許子蒙還是被關押數年又“無罪釋放”的許志逸,他們都沒有“錯”,而人生卻被徹底顛覆。這也正是在她筆下被刻畫得最為生動細膩的部分,“有些傷害是永遠無法被治愈的,一件冤假錯案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改變了幾代人的命運”。
“情”與“法”的矛盾是法治題材永恒的話題,“每一個人都會犯錯,每一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趙冬苓表示,“我更關注這些人在冤假錯案影響下的情感與生活,特別是‘受害人’一方。”
不過,經過前期的調研和學習后,趙冬苓發現,“沒有一件冤假錯案是有人故意為之或栽贓陷害”。她指出,我國近年來錯案比例逐年下降,國家的司法制度在逐漸完善。所以在《因法之名》中,趙冬苓并沒有故意抹黑,也沒有刻意頌揚,她表示,希望通過真實來還原真相,《因法之名》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活生生的人,“人性本善,我不想用‘嘩眾取寵’的方式博得喝彩”。
對趙冬苓來說,生活本身是個對立體,充斥著沖突而又填滿了美好,“如何表現出這種‘矛盾’才是最關鍵的,通過無底線地夸大人性險惡或塑造虛妄的幸福和諧并不是現實主義。”
有款可查 保持同步更新
趙冬苓從業近30年來,為觀眾創作了諸多膾炙人口的影視佳作,其中《激情辯護》《上學路上》《中國地》《紅高粱》等作品多次榮獲華表獎、飛天獎、金雞獎、白玉蘭獎等最佳編劇獎。其實趙冬苓與法律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是作品《獵狐》《冷案》《因法之名》,還是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諸多議案,無一不是圍繞法律而展開的。
“法律是我天生的興趣。”趙冬苓直言,“我沒有辦法停止這份熱愛,它對我來說如同手足。”只要與法律相關的題材,趙冬苓便會熱血沸騰,愿意不計任何代價埋頭于創作之中,有機會她就會去摸索嘗試。
不過,《因法之名》由于題材的特殊性,在創作時既要保持政治的正確性,又要保證劇本的真實和嚴謹性,為此整個團隊也是煞費苦心,這部劇更成為趙冬苓近年創作中最喜歡也是最花費心血的一部作品。在創作劇本之初,為了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法律細節,趙冬苓還深入司法機關學習了解內部設置和工作流程,“檢察院會對我的寫作進行層層把關和指導。”她表示,“當時得到的更改意見足足有幾頁紙之多,我全部熟記于心。”平時一有空閑時間,她便會潛精研思,不放過任何一條法規、一例法條。《因法之名》中所有“罪行”與“處理”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條款,“我們的法律在不斷完善,劇本也會時刻跟隨法條法規更新。”趙冬苓笑稱,“我也算是‘半個法律人’了。”
精益求精 耗時一年之久
趙冬苓觀察到,目前市場上一些法律與法治題材相關的作品常常缺乏合理性,她直言“國內外的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別,如果真的想要寫好這類題材,必須下足功夫去研究學習相關法律知識”。
正是因為對嚴謹的要求,《因法之名》也成為趙冬苓編劇生涯中寫作最為艱難的一個劇本,光故事大綱就反復更改了十四稿,在編劇行業里被稱為“快手”的她完成整個劇本耗時一年之久。尤其是她在寫前六稿時斷了思路,感到“舉步維艱”,不知如何繼續完成,那段時間她閉上眼,腦海里就是故事情節的反復設想與再否定,還經常詢問他人對大綱內容的意見。趙冬苓坦言:“我一度懷疑自我,甚至感到絕望。但最終大家對于故事的肯定,給予我極大的鼓勵。”
不僅劇本創作很艱難,《因法之名》的播出也遇到了極大的困難,這部作品在審查過程中面臨層層把關,幾度傳出播出消息但一直未能實現。當得知《因法之名》最終在北京衛視定檔時,趙冬苓難以平復激動的心情:“等待的過程對我來說太漫長了,這種煎熬的心情與創作時的痛苦根本無法相提并論。如果它不能與觀眾見面,那我真的會遺憾一輩子。”
轉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