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一張屏同樣可以讀萬卷書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5-05





      “今天你讀書了嗎?”每年的世界讀書日前后,閱讀總會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書閱讀量為4.67本。在與此相關的很多微博評論中,網友們除了紛紛留言曬自己是拖了后腿還是跑贏平均數外,還出現了另一些有意思的調侃和討論——“電子書不能擁有姓名嗎?”“一年看了50多本電子書,想知道這種閱讀方式有沒有加入統計。”“其實我更喜歡紙質書,但電子閱讀確實更方便。”……

      這類熱烈的討論,指向一個共同的話題——今天,你選擇用哪種方式或載體讀書?

      如今,在朋友圈里,轉發“送你一張微信讀書無限卡”鏈接的朋友不在少數;地鐵上或高鐵上,拿著Kindle電子書讀書的人不在少數;起床洗漱或開車途中,選擇聽書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些現象,對應有相應的數據印證。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指出,2018年,我國各類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均有所增長: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76.2%;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和未成年人有聲閱讀繼續較快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近三成的國民有聽書習慣;《2018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數字閱讀用戶總量達到4.32億,人均數字閱讀量達12.4本,人均單次閱讀時長達71.3分鐘。

      凡此種種都表明,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移動數字時代的到來,閱讀的方式和載體已經發生了變化,數字閱讀已經從傳統的紙質閱讀中分得了一杯不小的羹。針對這種現象,也出現了一些聲音,有人哀嘆紙質書衰落;有人擔憂數字閱讀大多是碎片化閱讀,屬于快餐文化,不如紙質書閱讀有深度;有人質疑數字閱讀的快速瀏覽方式,阻礙了人們在思考方式上的優化;有人批評聽書是較被動的接受行為,不利于進行對知識的系統化接收和深度思考……

      這些觀點雖然有其原因和考量,但在筆者看來,著實不必過分擔憂,不必將數字閱讀放在紙質閱讀的對立面。誠然,數字閱讀往往利用的是碎片化時間,網絡上很多內容也是魚龍混雜。但平心而論,閱讀的深與淺,讀書的人靜心與否、思考與否、是否有對知識的系統化吸收,與閱讀的媒介和載體關系并不大。說到底,人,才是閱讀的主體,閱讀質量的高低也在人。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即使是看電子書,也能收獲滿滿;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人即便是翻看紙質書,依然頭腦空空。因此,快餐文化、“淺閱讀”的鍋如果都讓數字閱讀來背,實在是有失公允。

      一張屏同樣可以讀萬卷書,改變的是方式和載體,不變的是閱讀的行為。數字閱讀代表的是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的潮流和趨勢,它和紙質閱讀一樣,都在為促進全民閱讀添柴加薪。面對數字閱讀,我們應主動擁抱,更多地研究如何將紙質書的內容與數字化更好地結合。不管是數字閱讀還是紙質閱讀,好的內容才是培養閱讀習慣的關鍵。身處“一屏萬卷”的時代,圖書出版行業的從業者應該研究如何將更多優質、經典的內容投入到數字閱讀平臺;數字媒介應該考慮如何打造讓讀者有更好的沉浸式閱讀體驗的平臺;讀者應該明確自己想讀什么,又讀到了什么。這些,才是我們談起閱讀時該有的思考。


      轉自:光明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國人民銀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國人民銀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勢在必行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