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熱播的《永遠的戰友》,以無產階級革命家鄧穎超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了她及周恩來、王根英等人為偉大的革命事業拼搏奮斗的故事。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是中國電視熒屏的重要題材,有無數故事再現了那個偉大的時代和那群偉大的人物,這一題材如何常寫常新?5月7日,在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和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永遠的戰友》研討會上,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這樣評價:“現在再寫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或者是找到新的敘事視角,或者是根據新時代對革命歷史的理解,作出新的闡述。《永遠的戰友》的獨到之處是在觀眾熟悉的革命史實基礎上,把筆墨聚焦于抒情,以情著史。”
打破常規視角
《永遠的戰友》的獨到之處其實從選題就能看出來。這部劇是少有的以女性革命家為主要人物的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不僅突出塑造了鄧穎超這位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革命者、在工作中獨當一面的知識女性、把全天下孩子當成自己孩子的慈母、與丈夫一起追求夢想同甘共苦的賢妻,同時還塑造了宋慶齡、曹孟君、陳鐵軍等一批優秀女革命家,以及默默地為革命、為女兒無私地付出的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
“這部作品以大量的事實展現了鄧穎超鮮為人知的歷史。在人們的印象中,鄧穎超只是周恩來的妻子和陪襯,對鄧穎超本身作為領導人的形象是不熟悉的。實際上,鄧穎超的身份首先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其次才是周恩來的夫人。她在革命早期不僅是配合周恩來工作的優秀革命者,她本人也是革命的領導人之一。”《解放軍報》原文藝部主任陳先義認為,“《永遠的戰友》講述了鄧穎超作為黨的領導者所發揮的特別重要的作用,對于幫助觀眾認識鄧穎超革命家的身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電視》雜志編輯部副主任李躍森說:“這部作品與王朝柱(《永遠的戰友》編劇)以往的作品不太相同的地方之一,在于主要從女性的視角來展開故事。劇中描寫了大量的女性形象,特別是女革命家形象,都非常鮮明,各具特色,這是以往比較少見的。”
讓李躍森印象尤為深刻的女性,是鄧穎超的母親楊振德。“這也是這部劇特別突出的一個成就,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富有人情味又深明大義的母親形象。”在他看來,楊振德是一個有中華傳統美德的母親,從來不給孩子添麻煩,把所有的心血都用在孩子身上,默默地支持周恩來和鄧穎超。她又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立人格的女性,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懸壺濟世,同時她還是一名堅強的戰士,面對敵人堅貞不屈。“劇中周恩來對她說,‘這一路走來,你是我和小超的精神支柱’。在這樣一位母親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創作者對于歷史發展動力的獨特理解。”
以情感結構全片
在李躍森看來,王朝柱寫作《永遠的戰友》還有一點突破:“這部作品不是正面描寫重大歷史事件,而是把大的歷史事件作為背景,以情感敘事的方式來設置情節、把握歷史。”
可以說,這部劇正是以鄧穎超的感情結構全片的,如與周恩來的夫妻情、與孫維世的母女情、與陳鐵軍的姐妹情、與李碩勛等革命英烈的戰友情、與楊振德的母女情、與保育院孤兒的母子情……“這部戲處理好了作品和時代的關系,做出了符合這個時代特色的嘗試。”中國文聯電視藝術中心理論研究處主任趙彤表示,以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更專注于講述政治、軍事、經濟故事,“偉人加大事”成為常規敘事。而這次《永遠的戰友》的敘事風格是“偉人加小事”,沒有寫革命史中的大波濤,而是寫了革命史中的小浪花,把歷史大事作為背景,發掘人際交往的故事。
尤其是劇中鄧穎超與周恩來的愛情,更是給專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影視作品中非常難得的一次正面表現偉人的愛情。它讓我們看到,這種愛是一種大愛,而不是一種小愛。”《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說,周恩來和鄧穎超的愛情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在革命道路上,周恩來在前方與敵人斗爭,鄧穎超在后方做宣傳工作、婦女工作,救助難民、兒童,危險關頭他們經常擦肩而過,共同的信仰支撐他們不畏懼一切艱難險阻,在革命的道路上繼續并肩前行。“在他們的愛情里,我們看不到雞飛狗跳的家庭風波,看到的是為民族興亡的共同奮斗,他們之間沒有榮華富貴,只有節衣縮食、擔驚受怕,這樣的愛情如果用今天的婚戀觀去解釋,是解釋不通的。”
散文敘事詩情畫意
也正是因為《永遠的戰友》是以情感作為前景,這部劇呈現出了別具一格的、散文詩般的美學風格。
該劇藝術顧問李碩儒認為:“王朝柱的創作沒有過度的、戲劇化的重構。他沒有過于追求一般情節上的敘事張力,而是采用了散文敘事的結構方式,有情則長,無情則短,寫出了革命情懷里的詩情畫意。”
《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注意到,這部劇里出現了好幾對夫妻間十幾次擁抱的鏡頭。“這確實是人之常情,尤其是血雨腥風的時期,更加需要夫妻間的相互鼓勵、體貼,還有心疼,一個擁抱往往勝過所有語言。”高小立說,從這些擁抱的鏡頭中,可以看到革命領袖們內心深處的溫柔情感。
不過,這種散文敘事的結構也容易帶來創作上的一大難題,那就是沖突不夠激烈。“這部劇結構比較松散,情節緩慢,這也是選擇這樣的結構不得不面對的考驗。在劇中長達20多年的時間里,周恩來和鄧穎超聚少離多,很難將故事細膩化,雖然出現了眾多人物,但是沒有一個角色能夠一貫到底。里面很多歷史事件也為人物語言敘述,而非直接展示。”趙彤說。
對此,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也有同感,他認為,在將近30集的劇集中,節奏變化不夠,過于平均,過于慢條斯理。“該快的還得快,該煽情的地方還是得煽情,該沖動的地方也還是得沖動,尤其是現在也要照顧年輕觀眾的收看習慣,所以可以把節奏的快慢高低、敘事張力的松緊張弛調節得更好一些。”
轉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