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廣電時評》特推出“決戰決勝”系列特別報道,調研梳理全國播出機構、制作單位“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內容創作、傳播典型案例和典型經驗。
本篇聚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0年脫貧攻堅重點播出劇目之一《遍地書香》,記者對話制片人王貴賓、導演楊真、編劇張繼,分享劇目創作的心得經驗。
作者:袁鑫笛
派人偽裝買編筐、村民爭先恐后練書法、開展文藝大比拼……在山清水秀的椿樹溝村,一系列既溫暖又啼笑皆非的故事正在《遍地書香》中展開。
5月8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0年脫貧攻堅重點播出劇目《遍地書香》在北京衛視開播。該劇由王貴賓擔任制片,張繼編劇,楊真執導,來喜、王雅捷、范雷、牛犇等領銜主演,主要講述從城里文化館來的第一書記劉世成(來喜飾),通過帶領村民讀書,用村莊的書香氣息吸引投資商,從而使村莊迎來美好前景的故事。
在最新播出的劇情中,椿樹溝村村民在第一書記的感召下,讀書積極性大大提高,一個個比學趕超,學習氛圍濃厚,一改當初認為書籍不夠實惠、用處不大、讀書浪費時間的想法。
一次別開生面的“文化扶貧記”
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電視劇市場陸續推出優秀主題劇目,構成了反映“決戰決勝”主題的熒屏鏡像。其中,《遍地書香》從“文化扶貧”這一獨特角度切入,講述了一個用文化扶貧、扶志、扶智,最終實現文化致富的新故事。
不過,“文化扶貧”該怎樣破題?
《遍地書香》制片人王貴賓提到,電視劇的突破點在人身上:“‘靠山靠水更靠人’,文化扶貧是扶志、扶智,催發人民群眾脫貧的內在動力。”于是,觀眾經由幾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窺見了沂蒙大地上的文化扶貧記。
第一書記劉世成(來喜飾)。
《遍地書香》一開篇就是第一書記劉世成帶書下鄉,一車書擺在春樹溝村村民面前,群眾滿是疑惑的目光:“讀書有啥用?”。毫無疑問,讀書活動開展起來定是困難重重,一系列戲劇沖突就此展開。
初到椿樹溝村,在村民“質疑”的目光下,劉世成就一心撲到工作上,走訪調研事事操心,把個人財產全部貢獻到村子里。于是,村莊開始發生一系列變化。
這種變化,清晰地體現在另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上——從全村最窮的人,一躍變成全村“首富”的陳三國(龔秩飾)。陳三國是個敢愛敢恨、敢做敢當,當然也有些執拗的沂蒙漢子,年輕時因參軍名額與時任村支書的兒子張有才(范雷飾)產生誤會,此后便在遠離村子的山上搭茅草屋居住,很少與村里人打交道。
慢慢地,劉世成通過“曲線扶貧”解開了陳三國的心結,并讓陳三國與新柳編藝術接軌。最終,陳三國制作的手制工藝品沖出了封閉的大山,銷往了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國。
全村“首富”陳三國(龔秩飾)。
扶貧先扶志。椿樹溝村民通過閱讀開闊著視野,依靠發自內心的動力完成了文化脫貧的實踐。這也是《遍地書香》編劇張繼的創作初衷,“希望通過讀書給扶貧工作注入一針強心劑,讓貧困群眾在精神層面意識到,只有思想的改變,才能夠從本質上脫貧”。
二十年的鄉土之約
《遍地書香》是一部“山東人寫,山東人拍,山東人演”的地道魯劇。據導演楊真介紹,《遍地書香》全程在臨沂市蒙陰縣椿樹溝村取景拍攝,劇集通過鏡頭展現了山清水秀、泥土芬芳的沂蒙大地,編劇張繼也是沂蒙大地“長出來”的鄉土作家。
二十多年前,臨沂籍導演楊真與張繼相識,兩位老鄉一見如故,約定好將來合力制作一部反映沂蒙風情的電視劇。2017年,反映扶貧攻堅題材的電視劇成為創作焦點,二人一拍即合,開始了《遍地書香》的項目籌備。
就像劇中椿樹溝脫貧一樣,這次創作也充滿故事。
兩人多次深入沂蒙山區偏遠的村莊調查采訪,掌握了大量一手素材,并在各自的生活中汲取靈感。劇中的第一主人公劉世成,是張繼工作單位——山東省作家協會許多下鄉掛職同事的共同縮影。“像作協這樣的文化單位,第一書記派出的過程會遇到很多難題,我了解這些文化單位的第一書記,他們走出了一條不同于其他單位的扶貧道路,啟發我把文化扶貧作為這部劇的突破口。”
楊真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劇本創作,卻常用自己的見聞給張繼提意見。劇中的另一個主人公盲人李木林的原型,就是楊真執導電影《血色》中的一個人物。張繼聽楊真講述盲人讀書的細節后,便將其巧妙地融入到了劇本創作中。
“我希望能通過這部電視劇,讓孩子們放下手機,拿出書本,讓讀書成為終生的習慣,讓更多的鄉村響起朗朗讀書聲。”張繼說。
隨著劇集的播出,兩人也如愿赴了時隔二十多年的鄉土之約。
一邊嚴肅,一邊幽默
“一座座青知山緊相連,一朵朵白云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道。”
在第九集中,劉世成和全村的新老黨員,哼著動聽的歌曲,行駛在前往孟良崮的路上。走到紀念碑下,劉世成一行人共同瞻仰革命先烈、重溫入黨誓詞。
而在幾十公里外的椿樹溝村,王可靠和李化邊這對爭風吃醋的歡喜冤家,正在組織全村人開展讀書會。李化邊逞能的一系列舉動,逗得在場人捧腹大笑。
這些情節,正反映著這部劇的創作思路:一邊嚴肅,一邊幽默。
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曾寫過《鄉村愛情》等農村題材劇的張繼繼續用輕喜劇創作表達,加之楊真較真式的拿捏與接地氣的藝術手法,共同磨合出《遍地書香》“大主題拉手輕喜劇”的整體氣質。
張繼提到:“我們這個戲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義’,因為是扶貧劇,在該嚴肅的時候要絕對嚴肅,可以表達幽默的時候也需要表達。但整體上‘意義’要大于‘意思’。”沿著這樣的創作路徑,再加上張繼多年來積累的鄉村喜劇創作經驗,《遍地書香》塑造出了李化邊、王可靠等幽默風趣、活靈活現的人物。此外,電視劇中人物語言臺詞也非常接地氣,“太吉啊太吉,什么事都太急”“陳三國嘛,就曲線救三國”等對話,也在輕松幽默中讓觀眾與椿樹溝有了更多親近感。
大主題融入輕喜劇表達,劇中人物個個有戲,讓農村戲別開生面。
“我覺得在鄉村人人抱著一本書看,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在楊真的鏡頭下,劇中書籍無處不在,無論是鄉村曠野還是田間地頭,人人手中都會有本書,就算百姓牽牛、扛著鎬頭走過,都是如此。“文化扶貧與物質扶貧同樣重要,用知識來武裝自己,他們自身就有了有造血功能,不會再返貧。”
用輕喜劇傳遞大主題,用“讀書”來改變鄉村風貌的第一書記……《遍地書香》打開了脫貧攻堅劇集創作的新窗口。王貴賓期許:“這種振興鄉村的‘詩意’風格,不應該僅發生在沂蒙山,更應該發生在我們全中國。”
轉自: 廣電時評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