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青年路,大多數人腦海里都會想到北京兩個字,但很少有人知道這條路其實與青年兩個字有著緊密的聯系。
時間回到1959年,那時北京的許多地區還是一片“荒地”,在支援建設城市道路的號召下,一群年輕人在沒有任何報酬和機械工具的情況下,靠著鐵鍬、小推車等“基礎裝備”提前完成了一條道路的建設,而這條當時還遠算不上繁華與喧鬧的街道由此被命名為青年路。
青年路的繁盛要從10年前說起。那時的“朝青板塊”還只是一個剛被炒熱的房產概念,雖然被看作“CBD的后花園”,但一條地鐵都沒有,遠近聞名的朝陽大悅城也不過剛剛開業。可隨著北京城市規劃的整體東移,以及北京地鐵6號線的開通,青年路已經成為北京東部年輕人“精神文化”的代表。
無論生活是否會按著我們的想法前行,總有一個地方會留下我們奮斗的痕跡,青年路即是如此。正如青年路上永無休止的繁忙一樣,每一個在這條路上辛勤工作,愿為理想奮斗的普通人,都是青年力量的某種縮影。
北京的“青年路”不是個例,不知你是否發現,似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條耳熟能詳的“青年路”。它或許是巧合,或許也證明了人們對“青年”二字的執念,每個人都曾在年輕時譜寫過自己的故事,其中飽含著熱情與勇氣。正如拜倫所說:“青年人渾身都是精力,正如春天的河水那樣豐富。”
它甚至形成了獨屬于自己的青年路文化,如串起城市中軸線,全長4508米的武漢青年路,從途經人流涌動的漢口火車站、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山公園、行政中心江漢區政府,到詩情畫意的后襄河公園……武漢青年路的包容,也意味著年輕的活力正帶領整座城市走向更好的未來。
而成都的青年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是萬千追求新潮的年輕人的天堂。雖然長不過300余米,但充斥著各類服裝、鞋類和小商品的“大篷車”攤位,每天都人來人往。那個時候的青年路也是“富一代”的搖籃,很多人的第一桶金都是在那里挖到的。雖然90年代中期,由于城市的征地與拆遷,青年路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但是依然是無數成都人心中代表著活力的符號。
北上廣深的青年路,是心懷夢想的年輕人奮斗的動力;成都、青島、杭州的青年路,坐落在不同的氣候與維度中,年輕人的性格各自不同,卻都帶著青年的激情;更多坐落于小鎮、鄉村中的青年路,更是代表著人們對于青年們通過努力,改變人生的希望與祝福。
轉自:三聯生活周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