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文時代走到視頻時代,技術底座的穩固、平臺力量的推波助瀾,讓直播的火爆水到渠成且在意料之中。但CEO們如此熱衷直播,即便算不上行為藝術,也是妥妥的有預謀有目的。
比如帶貨為主的,最像薇婭、李佳琦的是羅永浩。老羅以前是制造業從業者、手機廠廠長,現在是賣藝還債的直播電商創業CEO。
略有不同的是董明珠、梁建章,他們搞直播帶貨也是風生水起,但他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去爭奪所謂的“帶貨女王”“帶貨一哥”。
再細較一下,李彥宏、張朝陽、李斌等更加不同,不但帶貨色彩淡薄,甚至把直播搞成了“企業家對話”的模樣。
各方各面的人到齊,直播是個筐,啥都往里裝。CEO們對直播“小甜甜”心生歡喜,早就忘卻了微博、微信公眾號那些“牛夫人”。倒退幾年,微博140個字、微信公眾號洋洋灑灑千字文,也是最火爆的CEO秀場——有人掐架、有人撩粉,新品玩社交營銷也是一樣山呼海嘯。
當然,影像化、實時性的直播,更具沉浸式和互動感,又與電商導購同氣連枝,讓CEO的個人秀與企業銷售(營銷)緊密結合,這是如今CEO們不敢錯過的原因:不能身先士卒做示范,定戰略帶隊伍肯定不好使。
不過,一擁而上也要看火候,前述CEO與CEO的直播,也分三六九等,這種差別不在于“高級”“低級”的觀感,而在于是否契合企業發展,充分釋放直播風口帶來的紅利。
因此,羅永浩、薇婭、李佳琦,是自己帶貨公司的CEO,依附直播產業鏈,將個人IP最大化地轉化為公司業績;董明珠、梁建章應該點到即止,萬不可追逐所謂直播交易額KPI;李彥宏、張朝陽目的更為明顯,他們的公司不賣貨,直播營銷的就是直播軟件本身。
這樣一劃分,除了老羅全身心地跨界,90%玩直播的CEO,還是本職公司的CEO,并且大多數公司不是零售商、經銷商,而是制造業、信息產業。作為這類公司的CEO,長遠精力必須放在公司戰略、隊伍和產品上,直播充其量是企業發展長河某一段時期涉及營銷和銷售渠道的小型考試。
更為重要的是,90%玩直播的CEO,正在或者有志于掌管營收千億、市值千億的公司。簡單地算筆賬,即便董明珠每天直播四小時、日均帶貨1個億,一年直播帶貨也不過如今格力電器年營收的1/4。這還是擊敗薇婭,真的成為帶貨女王的前提下。
努力工作的人,不分三六九等。薇婭、董明珠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直播的火爆讓彼此有了交集,甚至有點“一較高下”的意味。
但產業鏈終究是大分工的協作模式,直播帶貨會否有虛火,目前難下結論,但90%的CEO們應該找準位置:讓薇婭的歸薇婭,CEO的歸CEO。
CEO們想讓公司搭上直播電商東風沒有錯,那就想辦法讓手下的商務、銷售和市場員工們,變成十個、百個薇婭,而不是對傾盡全司資源捧起來的CEO直播戰績沾沾自喜,這樣的“高級”,不要也罷。
轉自:北京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