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人來說,識字是基礎,夠用即可,認得字多并不能說明你的學問有多高,可是識字的多少,真的與學問無關嗎?何況有大學問家窮其一生,就為了識出幾個字,他們把文字當作一生的學問與職業,如果你能夠考證出幾個甲骨文字,你就不是一般的人才了,看看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都是學問一流的大家。
牙牙學語,就開始學講漢語,發蒙幼童,就開始學寫方塊字,從幼兒園到大學,我們都在學認字。可是有一天,一個剛入學的孩子突然問“垚”字怎么念,因為他們班一個同學的名字中正好有這個字,我腦子突然一片空白,孩子得意地說念“yáo”,我想是他們老師專門在課堂上講過這個字,回來故意考考以文字為職業的叔叔。
當然,我并不認為沒認出這個字而否定自己的職業生涯,也不認為即使正確念出來而自以為學問有多深,因為在浩瀚的中文文字海洋中,還有一大部分字我都認不出來,比如甪(lù),氹(dàng),諗(shěn),乂(yì),蒦(huò),垚(yáo),蕈(xùn),靐(bìng),龘(dá)等,我只是覺得,在一個剛剛啟蒙的孩子眼中,曾經以讀書為榮以讀書為多的叔叔形象,是否因此而矮化不少,也讓我重新思考作為識字的本來意義,認字真的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嗎?
對許多人來說,識字是基礎,夠用即可,認得字多并不能說明你的學問有多高,可是識字的多少,真的與學問無關嗎?何況有大學問家窮其一生,就為了識出幾個字,他們把文字當作一生的學問與職業,如果你能夠考證出幾個甲骨文字,你就不是一般的人才了,看看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都是學問一流的大家。
五四新文化運動,白話文狂飆突進,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漢字也受到批駁,一些激進的學者甚至提出要廢除漢字,改為拼音文字。錢玄同認為,傳統漢字與現代文化格格不入,無論研究還是教學,都要采用拼音文字,而漢字只為看古書之用。瞿秋白也認為要寫真正的白話文,就一定要破除漢字采用羅馬字母。在一個古老國家的現代化轉型之初,要打破封建專制文化鐵板一塊的時代,提出一些過猶不及的主張,是可以理解的。當然也有一些理性的學者如趙元任提出不同意見,他當年曾寫過《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尸。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全文就一個音,用漢字就形象地記錄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這說明漢字博大精深,能夠通過字形把發音相近的字都區分開來,一看即明白。可是如果用漢語拼音來記錄這個故事,就會讓人看得一頭霧水,分不清東西。
漢字博大精深,許多字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意韻,經過幾千年歷史的不斷浸潤,甚至包括字面的誤會,都構成了其豐富的寶藏。
我國臺灣作家張大春曾寫過一本《認得幾個字》書,以淵博的文字學功底、濃厚的人文關懷,讓這些漢字重新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書中提出到特殊的語境和誤會是怎么改變一個人對某個字的固定認識,饒有趣味又發人深省。
比如“識荊”這個詞,張大春列出四個意思讓人選擇。1、荊人、拙荊都是指妻子,識荊就是初次結識自己的妻子之時。2、與人初次見面。3、發現別人的缺點或者拙劣之處。4、認識草木名物,引申為格物博學之意。
一般熟悉古文的人都知道,荊人、拙荊都是指妻子,許多人想當然地認為,識荊當然就是初次結識自己的妻子之時。張大春以他的親身經歷來談對這個詞認識。他說,“我的父親跟人介紹其母親的時候從來都說這是我‘家里’,而不說這是我太太。他認為稱自己的妻子為太太是一種僭越、托大。后來讀了點書,才明白,稱妻為家里是宋代人就有的習慣。而父親給人寫信提到母親,自然也不會寫我太太我老婆,他都寫‘荊人’‘拙荊’。但是從我認得了‘荊’這個字以后,它就跟‘母親’‘中年婦人’甚至‘眷村里走來走去的媽媽’分不開了。”
荊之為妻稱,大約是從荊權布裙而來,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六朝,也是在宋人語言環境中才熟極而流的一個成語。或許此字在作為“某人之妻”這個意義上已經死了。張大春說,“可是,對我而言,這個字有媽媽的味道。它是我生命中一個形象活躍的字。所以我自己在乍讀‘識荊’二字的時候,會想到初次結識自己的妻子。這當然是一個錯誤的答案,在這個答案里,埋伏著我最早接受的倫理教育。在紙上放大了寫下那個‘荊’字的時候,父親是這么說的:‘得是個大人物的老婆,オ稱得起太太呢。’”
“識荊”這個詞,本是指久聞其名而初次見面結識的敬詞,名出大名鼎鼎的李白《與韓荊州書》,“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但是張大春卻因為自己的特殊經歷而讀出的“媽媽的味道”,足見漢字的豐富多樣性,也正是這種每個人的不同經歷,賦予了漢字的豐富的內涵,有的被流傳下去,就增加了其新的含義。
幾千年的漢字是一個富礦,其背后是千年文化的積淀與傳承,而認字并不是一件那么簡單的事件,值得我們認真對待。(海舟,作者系文化學者)
轉自:深圳特區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