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中大千世界,云上文化根脈。”剛剛過去的國際博物館日,我們在“云端”過了一把與寶貴文物“親密接觸”的癮。
“想看哪里點哪里”,不再需要千山萬水來見你、隔著玻璃喜歡你。聚焦全國博物館“國云展”平臺,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甚至5G+VR現場直播于一體的“云上展覽”,不僅可以讓我們全方位、多角度、更清晰地欣賞文物,實現360度全息體驗、3D效果觸手可及,更有文化專家進行頗為有趣的深層解讀。一座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館”,讓人們紛紛感嘆“一眼越千年”!
身處“云時代”,從“云閱讀”到“云上展覽”,從單向提供到直播互動,從視覺高清到全息體驗……伴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我們的“云端”文化供給越來越便捷多樣、豐富多彩,越來越有高效能、高品質的“未來感”。
如今,“只有讀紙質書,才叫閱讀”的傳統觀念,已經很少有人掛在嘴邊。電子閱讀、有聲閱讀等,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開啟有聲有色、別具一格的每日讀書生活。通過海量的數字圖書資源在線共享,我們每個人都更有機會實現“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的夢想。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我們身邊的圖書館、實體書店等,紛紛開啟“云端”模式,通過直播薦書、線上讀書社群等活動,豐富了居家生活的文化養料。
加之各種各樣的“云上展覽”,成為深受萬千家庭喜愛的“文化大禮包”。在“天然的歷史博物館”的陜西,已有不少過去沉睡在庫房里的文物,通過技術手段“活”了起來。有數據顯示,陜西省已完成144家數字博物館網絡虛擬館、145個專題講座、900多件文物介紹等數字化項目。還有不少博物館開展了線上教育活動,通過漫畫、拼圖、答題闖關等互動體驗項目,讓“大朋友”、小朋友等不同年齡的觀眾,實現了足不出戶、隨時隨地參與文化活動。
線上文化空間,已然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所需。今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有超半數成年國民傾向于數字化的“云閱讀”方式。更有專家說,通過“拆除”時間、空間等層面的邊界,我們的博物館已經走上了“無界之路”,賦予更多社會成員以接觸的便利、優質的體驗。實際上,在“云端”,我們的文化供給還在加速拓展邊界,這何嘗不是一種“無界”的追求。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供給,也恰恰是需要不斷傳承和創新的領域。例如,最近一段時間,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線上平臺推出多場劇本朗讀直播活動,成為網絡戲劇表演的一種新嘗試,為觀眾探知藝術、參與創作提供了新平臺。還有,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國各地將以網絡平臺為主舉辦“非遺購物節”,推動非遺文化更好融入日常生活。“登上‘云舞臺’,演技常‘在線’。”“非遺產品受歡迎,通過‘云端’進萬家。”這些新鮮有趣的文化新聞,更加凸顯了信息技術在文化供給領域的深度集成應用,滿足著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文化需要。
“無界”的追求,從來不會一步到位、一勞永逸。正如“我國文化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今天,在“云端”,拓展我們的文化供給,同樣需要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把信息技術的發展進程與文化供給的創新進程深度融合,在觀念、技術、模式等方方面面加快創新步伐,我們必將以更高質量、更有新意、更具特色的文化供給,不斷增強每一個人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彰顯中華文明悠久而獨特的魅力。
轉自:陜西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