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大學四座牌坊的前世今生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6-12





      前不久,位于武漢市武珞路和珞珈山路交會處的“國立武漢大學”牌坊,被一輛水泥車重創,局部受損。事故發生后,肇事司機因涉嫌過失損毀文物罪被依法刑事立案。


      相信看到這個消息的朋友,都會有種心痛的感覺。如果說北京大學的象征是未名湖,清華大學的象征是清華園,武漢大學的象征就是這個牌坊。“國立武漢大學”的牌坊,不僅是進入武漢大學的引導標志,更是武漢大學歷史的見證者。正因它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2001年被評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近百年歷史的牌坊橫遭厄運,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珞珈山下,櫻花爛漫,東湖岸邊,學子盈盈。熟悉武漢大學的朋友都知道,這所百年名校的正門處,其實還有一個和這個受損牌坊一模一樣的牌坊。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要從1931年開始說起。


      這一年,途經國立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區的“大學路”通車了。對于學校來說,這是一件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之前,由于大學身處武漢郊區,交通不便,不僅給師生出行帶來很大麻煩,也讓許多前往學校辦事的市民感到不便。因此,在大學路通車之后,學校決定在大學路的起點處,建一個牌坊,作為指示。


      根據武漢大學校史記錄,這座牌坊是純木質結構,由當時的國立武漢大學建筑設備委員會工程處建造工程師繆恩釗、繪圖員沈中清設計,帶有濃郁的江南建筑風格。牌坊正反兩面的橫幅上,均書有“國立武漢大學”六字校名。


      不過,這個牌坊雖然很好看,但是建筑比例卻不太協調。具體來說,就是橫幅跨度過大,而四根立柱過細,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這種結構的建筑,牢固性可想而知,一場大風之后,這個牌坊便“香消玉殞”。


      1934年,國立武漢大學決定在木質牌坊的原址,重建一座牌坊,作為指示牌。這就是新聞中被車輛撞損的那個牌坊。這一次,學校充分吸取教訓,摒棄了木結構而代之以鋼筋水泥。設計者仍是繆恩釗和沈中清。牌坊改用四柱沖天式,造型較為樸素敦實。據沈中清先生晚年回憶,“此牌樓是我設計,Kales來工地時見了牌樓和我握手表示贊賞”。Kales即國立武漢大學珞珈山新校舍總設計師與建筑工程師開爾斯(FrancisHenryKales)。


      新牌坊的正面,仍是“國立武漢大學”六字,后面則是“文法理工農醫”六個篆字。至于書寫者,后面六個字比較明確,是由當時中文系主任劉賾所寫。至于前面的校名,則眾說紛壇。有人說是蔣介石寫的,也有人說出自汪精衛的手筆,還有人說是聞一多的題字。不過,在武漢大學檔案館館長涂上飆看來,這六個字應當是從顏真卿字帖中集的。至于原因有二,其一,當時學校在選誰題寫校名時,并沒有取得一致意見,大家爭論來爭論去,最后決定從古人中來找。其二,選擇顏真卿的原因,固然是因為他書法技藝高,顏真卿的人品氣節也是重要的參考因素。遙想安史之亂時,河北諸郡皆畏安祿山兵威,不戰而降,唯有顏真卿和其兄顏杲卿在山東獨擎唐旗,為大唐盡忠死戰。李希烈叛亂之后,顏真卿更是不顧八十歲高齡,深入敵營義責逆臣,最終身死報國。結合當時日本加快侵華步伐的時代背景,學校也希望通過顏魯公的字,激發出學子們的愛國精神。


      一直到改革開放前,武漢大學只有位于如今武珞路和珞珈山路交會處的這一處牌坊。其間,武漢大學雖說也經歷過拆校的苦楚,但是底蘊還在,因此在全國高校中仍處上游水平,培養了許多至今仍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的人才。對于這樣一所桃李滿天下的高校,校慶自然是不容忽視的大事。于是在1991年,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八十年校慶,武漢大學校友總會向廣大師生校友及社會各界人士發出了捐款修建新校門的倡議。


      據一位對武漢大學校史頗有研究的學者回憶,“在海內外校友的大力支持和資助下,武漢大學新校門于1992年底破土動工,1993年9月宣告落成。這座新的校門牌坊位于八一路與珞珈山路(大學路)的交會處,其大小與街道口老牌坊基本一致,幾乎就是后者的翻版,只是柱底夾桿石造型有所不同,并增加了一些裝飾圖案。”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本來為武漢大學八十周歲賀壽的牌坊,建成后卻變成了學校百年慶典的賀禮。1992年之前,武漢大學一直非常明確地以1913年作為自己的建校時間,但是到了這一年的年底,風云突變,武漢大學突然聲稱自己建校時間應當是1893年,張之洞所創辦的“自強學堂”成為了武漢大學最初的雛形。一時間,輿論為之嘩然。此前,學界公認的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是盛宣懷在1895年創辦的北洋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天津大學。如今武漢大學把自己的創始時間提到1893年,這明顯是要把“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的名號攬入自己懷中。為此,天津大學曾向教育部憤然上書,“武漢大學突然宣布慶祝百年校慶的做法,實在令人迷惑不解和無法接受”。


      對于武漢大學究竟是不是在1893年創辦的,目前尚無定論,這件事也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故不在此做過多贅述。不過,因為這段故事,武漢大學的第三個牌坊也有了“傳奇性”。令人遺憾的是,在2012年,為改善武漢大學正門周邊的環境與交通,武漢市政府決定在武大文理學部與信息學部之間的八一路沿線修建一條地下通道,并將路面改為綠化廣場,使兩個校區實現無縫對接,更加緊密地連為一體。由于1993年落成的新校門牌坊正處在八一路拓寬工程的范圍之內,為了配合這一惠及學校的市政工程的施工,武漢大學遂于2012年10月將這座建成還不到20年的校門牌坊予以拆除,然后進行異地重建。


      重建后的牌坊,便是如今武漢大學正門的牌坊,也是武漢大學的第四個牌坊。這座牌坊,在武漢大學“120年校慶”時建成。造型和武漢大學第二個牌坊差不多,只不過尺寸略有放大。


      這就是武漢大學現有兩個牌坊的來歷。說實話,武漢大學能夠擁有如此充滿歷史意義的牌坊,是一種幸事。不像筆者就讀的學校,在抗日戰爭時,被日軍轟炸成了瓦礫場,建校時的建筑保存下來的寥寥無幾,實為一大憾事。希望受損的牌坊在修復后,能夠得到校方和相關部門的妥善保護,不要再讓其獨處在鬧市中。



      轉自:齊魯晚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清明祭||梁學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清明祭||梁學章:英雄不死,精神永存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