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的《米芾書法全集》、山水寫意的飄逸絲巾、從民間刺繡轉化的精美飾品、中國極簡美學的餐具家具等創意產品——第12屆浙江義烏文交會“∞”展區中,以無限符號為靈感,展示了來自“文化產業創業創意人才庫”中67名設計師的210件作品。這些實用、時尚的作品,凝結著文化創意與其他產業融合的新理念,濃縮著“雙創”人才培養制度創新的新成果。
從草根設計師到國家人才
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沒上過名校,但現在卻能為故宮和國家博物館設計文創產品,設計師曹小蘭很感恩能入選“文化產業創業創意人才扶持計劃”,使自己的設計功力得以提升,命運也得以改變。
像曹小蘭一樣,3年來,有1800多名設計師受益于“雙創”人才扶持計劃,面對面與教科書上出現的設計名家一起交流,能夠深入調研設計企業積累第一手的經典案例和設計思想,從草根設計師變為國家培養的“雙創”人才。
“‘雙創’人才扶持計劃,是由中央財政支持、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學院組織實施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通過扶持培養一大批青年設計人才,為文化產業創業創意積蓄青春力量,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助推國民經濟轉型升級。”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學院院長周慶富談起2014年啟動“雙創”人才扶持計劃的初心和成果。3年來,通過義烏文交會、蘇州創博會、深圳文博會等平臺,面向全國征集青年創意設計作品9800余件,篩選出“入庫”創業創意人才1808人;已有137件作品成功轉化為產品,年平均產值1.26億元。
“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是助力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引擎,也是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一個方向,而融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人才。”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曾輝認為,“雙創”人才扶持計劃抓住了關鍵點,為青年創意設計人才提供交流和學習的平臺,助力創意設計從“作品”到“產品”的跨越,是培養跨界人才的體制機制創新。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
沒有止步于故宮“宮門”箱包的“爆款”設計,曹小蘭一方面繼續在“宮門”上大做文章,另一方面通過在江南的采風,又從民間文化中找到靈感,為這次義烏文交會的展覽帶來了“精神飾界——神游”首飾和“年年有余”餐具兩款設計作品。這兩款設計,從創意到成品,從材質到工藝,都有“雙創”人才扶持班同學微信群中給出的諸多建議,曹小蘭形容自己像“海綿”一樣吸收著來自師生們的智慧,她深深地體會到這個“雙創”班上志同道合的師生將是伴隨她設計生涯中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和用之不竭的“精神動力”。
主要承擔“扶持計劃”實施的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學院韓小燕主任介紹,“雙創”人才班,不同于學歷教育,要有效促進創業創新,主要采用座談、沙龍等多種互動形式,并引入實地調研討論和案例分享,讓青年設計師們能充分跨界交流,碰撞出創意的火花。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雙創”人才班上的同學們迅速產生融合反應,找到了商機。韓小燕認為,這幾期“雙創”人才班與別的培訓不一樣,要能連通課堂與市場。之所以選擇義烏文交會就是為了讓“扶持計劃人才庫”所集聚的設計師資源與義烏的制造業資源對接,既推動了雙創計劃人才創意成果的轉化,又能提高制造業的價值含量。
從政府引領到市場跟進
“雙創”人才扶持計劃代表了政府的態度,向全社會發出“加速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明確信號,體現了政府的引領作用。據了解,各地文化行政部門配合“扶持計劃”也采取了具體措施,江蘇、青海、寧夏文化廳等積極推薦本地優秀設計人才申報,湖南、廣西等地組織文創設計大賽。
“僅有政府的引領是不夠的,還需要市場跟進和社會力量的參與。”曾輝希望,“雙創”人才扶持計劃的1800多個設計師像“火種”一樣,分散到各地,讓“融合”能夠落地、能夠推出有影響力的產品,最終形成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燎原之勢。尤其要通過設計師經紀、設計師版權交易平臺等市場手段,發掘和培育更多具有創業創意能力的設計師,進一步釋放設計界的創新活力。
周慶富表示,“雙創”人才扶持計劃將重點與市場結合,推進項目推介、創業輔導等扶持環節,幫助好的創意設計轉化為新產品,更好地為制造企業提供優質的設計服務,為優秀設計人才創業就業提供市場新藍海。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