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最新數據顯示,7月,國內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45.5萬輛和242萬輛,環比分別下降1.8%和3.3%,同比分別增長31.5%和29.7%。
雖然7月當月的汽車產銷量低于上月,但卻創造了歷年同期的最高值,總體判斷目前行業發展的態勢良好,并有望繼續延續,這是因為穩經濟一攬子政策進一步生效,擴大汽車消費相關政策措施也陸續出臺,為活躍汽車市場提供了政策保障。
7月份的產銷數據,折射出三個方面的亮點。
政策效果逐漸放大
7月份,傳統燃油車國內銷量比上年同期增長超過20萬輛。這是國家實施的購置稅優惠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的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在汽車消費逐步恢復的過程中,高端車型市場的增速較為顯著,反映了汽車消費升級的現狀。數據顯示,7月,國內生產的高端品牌乘用車銷量完成31.2萬輛,同比增長23.1%。
在整個乘用車市場快速回暖的同時,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也明顯增長。
7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107.8萬輛,環比增長8.4%,同比增長50.3%,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9.6%,占有率比上月提升4.8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升3.4個百分點。
中汽協認為,結合從中央到地方出臺的一系列刺激汽車消費的政策,可以預判8月汽車市場會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今年1-8月汽車產銷有望實現同比雙增長。
插混增速超過純電
7月,新能源汽車市場繼續延續漲勢,產銷量分別完成61.7萬輛和59.3萬輛,同比均增長1.2倍。
其中,純電動汽車7月產銷分別完成47.2萬輛和45.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倍和1.1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4萬輛和13.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8倍和1.7倍。
從增速上來看,插混車型的產銷增速已超過了純電動。事實上,今年以來,插電混動的增勢進一步增強,雖然在總量上與純電動車型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已呈現出進一步縮小的態勢,插電混動也漸漸從所謂“過渡產品”變成了市場的“主流”角色。
雖然新能源汽車持續高速增長,但中汽協警告:“如果上游掙到很多的利潤,下游沒有肉吃甚至連湯都喝不了,這種情況會對我們的產業造成很大的損害。”
據悉,新能源汽車下游需求大漲等因素影響,國內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出現爆發式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這還引發了整車企業與動力電池企業之間關于“利潤去哪兒了”的爭論。這些情況反映出一個現實問題,從表面上看,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在上漲,但整個汽車制造業利潤實際上出現了下滑。
從企業財報可以發現,目前新源汽車整車的公司幾乎沒有幾家能夠掙到錢,動力電池企業的利潤也并不好,但鋰材料加工企業的上市公司,現在上半年的年報基本上也都披露了,十幾家的企業每家的平均利潤都在35億以上,更上游的礦產公司,利潤就更高。
中國品牌加速“出海”
7月,汽車企業出口29萬輛,連續創歷史新高,出口量環比增長16.5%,同比增長67%。中汽協預計,我國全年出口將有望超過240萬輛,符合年初預期。
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產品綜合競爭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得到更多認可。同時企業也積極搶抓機遇,大力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更是成為當前出口亮點,一些企業已經成功進入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
以比亞迪為例,最近在國際市場動作頻頻。7月,比亞迪旗下日本分公司位于東京正式召開品牌發布會,宣布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8月1日,比亞迪又官宣與歐洲經銷商集團Hedin Mobility達成合作,為瑞典和德國市場提供新能源汽車產品;8月8日,比亞迪攜手RêVER Automotive在曼谷召開品牌發布會,宣布正式進入泰國乘用車市場。
造車新勢力也是進軍歐洲等發達國家市場的主力軍,截至今年5月31日,蔚來今年已在挪威市場注冊了404輛ES8,尚有604輛ES8等待到貨交付。今年,愛馳汽車已累計向歐洲和以色列市場發運上千輛汽車。另外,小鵬、嵐圖、威馬、理想也已陸續進入歐洲市場,哪吒和零跑則計劃在今年年底出海。(記者 許方華)
轉自:南方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