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產銷量。數據顯示,1~6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13.2萬輛和1232.3萬輛,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3.7%和12.4%。其中1~6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997.8萬輛和1012.7萬輛,產銷量同比分別下降15.8%和14%。
近段時間以來,對中國汽車產銷量持續下滑,行業內一片悲觀情緒,都用“低迷”、“冰凍”來形容,人們翹首盼望車市走出低谷,恢復增長態勢。許多文章都是從上述角度進行分析的,但筆者想換一種思路來談談對車市“低迷”的看法。
產銷數量固然是考察中國汽車市場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惟一因素。我們知道,任何事情既要看數量,也要看質量;既要看產量,也要看產值。由此,不妨思考消費者買了上述1232.3萬輛車一共花了多少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4%,其中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2%。需要說明的是,此處的“消費”指自用,乘用車中還有很小部分是企事業單位購買即固定資產投資。如果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9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8%,遠大于汽車消費總額增長的1.2%。這里對應的數字應該是乘用車銷量下降14%,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增長1.2%。
銷量下降14%,價值上升1.2%。假設去年上半年100輛車是100萬元,那么今年就是86輛車總價值101萬元,如此算來,老百姓買車的錢總量不但沒少還增加了1個百分點,而且每輛車的價值,從去年的1萬元提升到今年的1.17萬元。如果把中國汽車總量比作一個金字塔,那么,它的體積并沒有減少且略有增加,但基盤不再擴大,而是向高度發展。
以上是從生產企業觀察,換個角度從流通企業看也一樣。廣匯是中國最大的汽車經銷商集團,據廣匯2018年財報,當年銷售整車88.17萬輛,同比僅增0.05%,但整車銷售收入為1426億元,同比增長1.49%,是數量增幅的30倍,單車價格從15.9萬元升至16.1萬元。這些數據說明中國汽車市場今后的趨勢將從增量轉為升檔次。
一個國家進入汽車社會,首先是汽車數量快速增長,但若干年后會從數量增長逐步演變為檔次提高,老百姓買車會越買越高檔(相同價格要求質量更好)。隨著我國進入汽車社會,汽油將越來越貴,汽車的增長數量會受到限制,要求單車的油耗更低,對車輛的技術含量要求會更高。這是汽車社會的第二個階段,我國似乎已經開始進入這個階段。
如果認清這個大勢,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低谷中,許多中端汽車品牌上半年銷量同比下降達到兩位數,但奔馳、寶馬、奧迪這些豪華品牌銷量卻在上升。而日系品牌能夠逆勢上漲則是因為在中端車領域,其品牌和質量優于價格接近的自主品牌。
如果認清這個大勢,汽車生產和銷售企業就可以明晰未來自身的戰略方向,即今后的著力點是提升品牌檔次而非一味追求擴大數量,與其天天盼著市場走出低谷,不如未雨綢繆做些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按國外經驗,一些中低端品牌也許已經完成了建筑金字塔初期的歷史使命。
如果認清這個大勢,就應該明白那種將車市“乏力”歸咎于老百姓購買力降低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購買力并沒有降低。各種媒體提示汽車產銷量下降的同時還應該列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汽車類商品零售額的變化,以此警醒業內同行。
中國GDP還在穩步增長,如果按年增6%的速度,不用二三年就會突破100萬億元,GDP中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會同步增長。科技在不斷進步,希望行業人士看清從數量增加到檔次提升的趨勢,重新審視市場,也重新審視自身。(作者:徐憲成 系上海市汽車銷售行業協會專家組成員)
轉自:中國汽車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