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大融合時代 探索“車路協同”中國方案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9-10





      汽車產業已進入大融合時代,“車路協同”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如何構筑“車能路云”多要素融合發展產業生態成為新課題。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隆中論壇上,行業專家熱議如何抓住融合生態帶來的新機遇,形成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學研協同的創新體系,如何圍繞實際應用終端,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標準,打造自主安全可靠的產業鏈,形成可持續、高質量的產業體系。


      新能源車“一花獨放” 引中國經濟“百花齊放”


      電動化、智能化讓汽車正在成為一個新的融合平臺,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新一代汽車有極強的能力,廣泛吸納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大數據、云計算、新材料、電力電子、先進制造等方面的新技術,成為眾多產業融合創新的大平臺。”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說。


      張永偉認為,汽車和能源、ICT、電子這些產業變得更加緊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汽車發展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汽車產業本身。


      從國家頂層設計來看,今年6月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提到要構建“車能路云”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


      如何理解“車能路云”?張永偉說,可以理解為幾大協同關系,涉及交通、城市、通信、能源、算力,即車路協同、車城協同、車網協同、車能協同、車云協同。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為,“車能路云”涉及汽車、能源、信息、交通,這些行業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是一種松散組合,隨著新能源汽車發展,逐步從松散組合到深度融合,這是技術、市場各方面發展的必然趨勢。


      歐陽明高說,當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表現突出,無論在國內市場、海外市場,都是我國經濟最大亮點之一。“車能路云”產業融合生態的建立會使新能源汽車從單兵突進到多業協同,讓目前新能源汽車的“一花獨放”引來中國經濟的“百花齊放”。


      “車路協同、車載計算、智能終端等未來都將融合,通過新能源汽車這個萬億產業的賽道帶動儲能、氫能、智能,還有交通全面電動化,多個萬億產業構成萬億產業集群,通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通過‘車能路云’產業融合生態建設,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歐陽明高說。


      “聰明的車”+“智慧的路”成戰略選擇


      作為“車能路云”的組成部分,“車路協同”是將車與路、與城市鏈接的基礎,我國最早開始探索“車路協同”,并確定“聰明的車”+“智慧的路”為我國智能電動車的戰略選擇。


      “對于智能網聯、車路協同等,企業有一個漫長的認知過程。”吉利控股集團協同創新中心總經理沈源坦言,原來大家認為單車智能可以走遍天下,但是隨著單車智能的不斷演化,發現靠單車智能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所以就在智能化、電動化的基礎上加上網聯化。如何做到車能融合、車路協同、車云互聯?這是未來汽車線上、線下高度融合,成為超級移動終端的一個巨大挑戰。


      長城汽車智慧交通項目負責人張瀛介紹,長城汽車從2015年就積極參與到建設國家級智能網聯示范區的工作中。一方面,車路云協同可以增加單車系統感知的能力與范圍,與區域性交通的控制主體,比如城市級或者區域級的交通平臺做一個交互,實現協同控制、協同決策。同時,從智慧城市角度,以城市級的交通視角可以提升整個城市智慧云控的能力。從過去幾年的實踐來看,未來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肯定是以“車路云”協同的方式實現高階自動駕駛。


      集聚產業力量創新力量 融合發展產業生態


      業內人士坦言,在車路協同的路側建設中,前期的實踐探索確實暴露出一些問題,即建了很多路,使用率不高,車企參與度不高。事實上,早期的建設思路是建設服務于完全自動駕駛汽車的智能化道路,顯然車端產品還沒有達到完全自動駕駛,以至于建好的路出現功能過剩問題,需重新定位。


      沈源建議,下一階段的車聯網應該進入以車為核心的2.0階段。早年的建設以路為主、以基礎設施為主,但智能網聯示范區建成后實際是為車服務,要以車、車上的人為服務主體,以市場化為導向。


      中國信科集團副總經理陳山枝建議,一方面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提升車聯網的車端滲透率;另一方面豐富車端應用,推進多種場景應用,讓老百姓有獲得感;同時通過主機廠、政府、第三方等數據開放,營造產業生態。


      張永偉表示,車路協同、車城協同發展最終是實現車聯網+城市物聯網的兩網融合,需要新的業態、新的主體來完成。目前,全國已經形成了一批有志于車聯網、有志于智慧城市、有志于智能駕駛的企業參與到這樣的城市級、國家級的創新應用當中,這批產業力量和創新力量凝心聚力,有望實現系統性創新,成為汽車領域踐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探索。(記者 王鶴)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