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吸引人才返鄉創業 農村網民超3億人
農村電商迎來新機遇
隨著電商經濟的發展,農村電商迎來新機遇。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農村網民規模超過3億人,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2.17萬億元;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5313.8億元,同比增長9.2%。
在近日舉辦的2023年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上,中國電商鄉村振興聯盟主席、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李曉林預測,從2024年開始,將會有大量社會資本投入農產品加工流通業、農業科技創新、農業農村人才培養等重點產業和領域。
農村電商迎來新機遇
農村電商發展日新月異。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17萬億元,是2014年的11倍;2022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5313.8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4倍多。
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經超過3億人,全國農村網商(店)已經達到1730.3萬家。
借助互聯網銷售農產品也成為共識。近年來,多項政策都在鼓勵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采、定制生產等模式,建設農副產品直播電商基地,為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穩步增長保駕護航。
今年發布的《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主要包括大力發展農村直播電商、培育“土特產”電商品牌、鼓勵農村電商創業就業等3項重點任務,內容豐富、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
李曉林預測,從2024年開始,將會有大量的社會資本投入現代種養業、鄉村富民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村新型服務業、農業科技創新、農業農村人才培養、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產業和領域。
李曉林表示,希望社會資本能夠響應國家號召,抓住歷史機遇,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力量,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實現共贏。
助力農產品“出村進城”
在農產品上行過程中,還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農產品標準化不足、可電商化水平不高、同質化產品較多、品牌知名度不夠、產品附加值不高、品控不夠細致、專業團隊運營能力不佳等。
老栗樹董事長李思鵬表示,老栗樹通過科技賦能傳統農業,打造標準化種植基地,并通過制定板栗保護價合同簽約830戶農戶,覆蓋2.5萬畝土地,3年帶動農戶額外溢價增收1000余萬元。同時,通過“傳統電商+社區電商”的新結合,不斷增加客戶黏性,提升不同場景下的產品復購率。
多年來,山藥品牌張寶山也通過線上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將山藥產品變成“新農活”,手機變成“新農具”,多樣化的產品銷路給越來越多的本地山藥品牌帶來啟發。服務鄉村振興,郵政也進行了多項探索和創新。北京郵政渠道平臺部總經理、北京市郵政電子商務局局長馬文良表示,郵政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為農產品發展提供綜合服務。首先是解決了融資難的問題,尤其是在助農貸的審批及發放方面;其次是通過郵政基礎業務、寄遞業務解決了農產品物流難的問題;再次是通過郵政電商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最后是通過郵政綜合服務平臺解決了引流難的問題。此外,北京郵政還充分發揮郵政自身業務特性,在每一個支局、每一個網點架起直播設備,進一步加大了農產品推介力度。
浙江趕街網創始人兼董事長潘東明表示,直播和短視頻的場景化,讓作為非標品的農產品擁有了特別的消費場景,有助于消費者從生產端了解和信任產品,從而完成下單。
人才瓶頸亟待突破
把農村電商、直播帶貨做起來不難,但要做大做精則離不開專業人才。潘東明表示,農村電商發展水平的重要評價標準,就是返鄉年輕人的數量。企業和政府需用產業、場景和政策,提振年輕人返鄉就業創業的動力。
佳惠果果綠總經理付文華認為,地方需要用優質產業吸引年輕人參與其中。“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返鄉創業,但是大部分人卻無法留在家鄉。他們掙不到錢,所以被迫外出打工。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全面、深入地布局,圍繞人才和產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幫扶返鄉創業的人做大做強。”
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農產品電商人才缺口將逐年上升至350萬。
李曉林呼吁,要理性地對待和解決農村電商、直播帶貨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健全“政府+電商平臺+主播+農產品公司+農戶”的長效合作機制、產銷機制,既要做好監管和引導,又要做好服務和支持,讓更多的優質農產品精準、高效地走出田間地頭,走進千家萬戶。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農生產的前提下,實現大規模的標準化生產供應非常困難,這也是眾多農產品產業帶正面臨的問題。付文華表示,為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企業需梳理從生產到物流的各個環節,通過信息化手段整合所有資源,打破信息壁壘。
在李曉林看來,通過“數商興農”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讓農民收入增長,農民的生活品質就會提升,農村消費空間也將得到拓展,既能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又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記者陳晴)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