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貿易保護難擋中國風電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0-25





      近日,歐盟官員公開表示,從中國進口的風電產品價格低廉,很可能會威脅歐洲本土風能企業,為此歐盟正在考慮對中國風電產品開啟反補貼調查。


      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提出反補貼調查不到一個月時間內,歐盟再次提出針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反補貼調查措施。在業界看來,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限制措施有違自由貿易規則,不利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更是“損人不利己”,不但無法解決本土風電產業挑戰,更難擋中國風電產業發展之路。


      企圖限制中國新能源產業


      《金融時報》報道稱,一直以來歐洲多家風電產品制造商游說歐盟官員,認為中國“價格低廉的進口產品讓本土風機制造商瀕臨崩潰”。雖然目前歐盟尚未出臺實際舉措,但《金融時報》援引三位歐盟官員的話稱,針對中國風電產業的反補貼調查措施很可能在本月出爐。


      據了解,這并不是歐盟官員第一次對中國風電企業發展提出“預警”。今年9月,歐盟內部市場專員蒂埃里·布雷頓就指出“中國風電設備制造商積極打入歐洲風電市場并提供了大幅折扣”,呼吁對中國生產的風力發電機展開反傾銷或反補貼調查。


      此前,歐洲風能協會首席執行官賈爾斯·迪克森也發出聲明,“警告”中國風機帶來的“危險”。他聲稱,“歐洲本土風電產業鏈正在掙扎,如果我們不能改變政策措施,歐洲很可能失去自身制造優勢,中國風電整機制造商提供了價格更為低廉的風電機組,其擴張可能帶來風險。”


      公開數據顯示,歐洲從中國進口的風電整機價值從2019年的2.11億歐元上升至2021年的4.11億歐元。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企業出口至歐洲的風機數量不斷攀升,但中國風電整機在歐洲市場中占比并不高。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傳旺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歐盟針對中國風電產業提出限制措施,實際上是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第一,此舉旨在保護歐洲本土新能源企業,降低對外依存度,通過設置貿易壁壘獲取市場份額,企圖在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爭奪主導權;第二,此舉可能加劇中國企業出口合規壓力,削弱新能源企業出口競爭力,遏制中國風電、光伏、新能源汽車等優勢產業發展;第三,配合碳邊境關稅政策及新能源產業政策推行,歐盟的限制措施企圖使中國在全球氣候規則、新能源產業博弈中陷入不利境地。”


      不利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


      事實上,來自中國企業的競爭并不是歐盟風電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歐洲風電企業的“掙扎”由來已久。據記者了解,近幾個月來歐洲本土風電設備制造商頻頻出現葉片故障、倒塔等問題,風電產品質量已經引發業界關注。不僅如此,過去一年多來,大部分歐洲主要風電設備制造商也深陷虧損。


      另外,歐洲多國風電新增裝機速度也不及預期。據路透社報道,歐盟承諾到2030年在北海地區完成120吉瓦裝機目標,是目前裝機總量的四倍以上,而當前歐盟本土海上風電風機產能僅約為7吉瓦,供需出現明顯失調。


      今年3月,德國萊茵集團(RWE)首席執行官馬庫斯·克雷布斯就曾發出警告稱,當前歐盟本土風電產品產能明顯不足,需要購買中國風機設備,否則歐盟很可能無法完成既定的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歐洲經濟項目負責人董一凡表示,歐盟一旦出臺確切的針對中國風電產業的反補貼調查措施,就意味著破壞了世界自由貿易體制,實則是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


      孫傳旺則指出,歐盟意圖通過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將能源領域問題“政治化”,在新能源領域獲取不正當競爭地位,對中國碳減排進程形成阻礙,不利于鞏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領域合作基礎。


      難擋中國風電產業穩步發展


      盡管出海貿易風險增加,但業界普遍認為,中國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態勢已難以阻擋。孫傳旺強調,與國外風電產品相比,中國風電裝備在成本、技術實力等方面都有一定優勢,近年來質量保障也得到了有效強化。“首先,借力規模化生產和技術改造,中國風電裝備經濟性優勢不斷提升;第二,中國著力推動風電零部件標準化、定制化生產,逐步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有力促進了風電產品提質增效;第三,中國風電企業后發動能強勁,在單機容量、葉片直徑、高塔架應用等關鍵技術標準層面居于領先水平,葉片變槳控制、故障預測診斷等前沿技術不斷取得突破。”


      歐洲風電困境之下,挪威綠色能源企業Statkraft德國分公司風能和太陽能業務副總裁克勞斯·厄本克在今年9月公開表示,如果中國風電機組符合一定的質量、安全和透明度標準,該公司“肯定會考慮在歐洲使用中國風機”。


      在董一凡看來,中國風電企業還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短期來看,若歐盟采取反補貼措施,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有限。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具有市場主導地位。市場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風機龍頭企業金風科技以127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位居全球風電整機商第一,時隔六年再次登頂;同時,遠景能源、明陽智能等也名列前五,全球前十大風電整機企業中,中國企業占據六席。


      面向未來,對于潛在的貿易風險,董一凡建議,中國風電企業一方面應加強對國外法律法規研究,盡可能避免被無端侵害;另一方面應考慮長遠,針對潛在的“碳關稅”等貿易風險,提前調整自身生產經營。“另外,出海企業還可以轉換思維,對歐洲國家進行綠地投資,帶動技術、裝備、零部件、服務整體出海。這樣既可以推動當地實現綠色轉型發展,又可以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有所助益。”(記者 李麗旻)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風電企業“走出去”仍需爬坡過坎

      2016年,中國風電累計、新增裝機容量均居全球第一。中國累計裝機量約是位居第二名美國的兩倍,新增裝機量約是美國的四倍。在全球風電市場上,中國可謂遙遙領先。但是與全球領先的國內市場相比,中國風機制造企業國際化程度并不高。
      2017-06-21
    • 低風速風電發展大有可為 多難題待解

      低風速風電發展大有可為 多難題待解

      近日從株洲召開的中國中東南部風電開發研討會上獲悉,隨著技術突破,我國中東部和南部地區平均風速5米 秒的低風速風電項目可實現年利用小時數達2000小時以上。同
      2017-07-13
    • 風電產業低價競爭魔咒如何破?

      風電產業低價競爭魔咒如何破?

      國內風電行業在發展初期也曾飽受最低價中標的困擾,并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時至今日,仍偶有低價標出現。如何既能穩步實現風電度電成本的降低,又能避免最低價中標對市場秩序的擾亂,值得當下風電行業深思。
      2017-09-05
    • 競價上網 風電行業優勝劣汰加速

      競價上網 風電行業優勝劣汰加速

      近年來,我國風電裝機規模世界第一,技術水平顯著提升,形成了以設備制造、電站設計建設、運維等為重點的發展格局。
      2018-06-0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