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以下簡稱 “協會”)對2023年船舶行業進行了總結,并對2024年行業進行了展望。
2023年世界新造船市場由復蘇趨向穩定,新船價格再創新高,主力船型均衡發力,中長期造船需求持續向好。船舶工業繼續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主要指標全面增長、市場份額全面提升、船海產品全面突破、綠色轉型全面提速。
市場由 “爆發”向 “穩定”過渡
世界新造船市場從2021年的 “爆發接單”逐步向2022、2023年的“穩定接單”轉變。2023年,新造船市場三大指標同比增長,主力船型均衡發力,綠色技術與裝備加快應用,產業格局進一步鞏固。
新接訂單方面,2023年世界新接訂單量4301萬船舶修正總噸 (CGT)、10691萬總載重噸 (DWT),同比分別增長0.5%、27.9%;船舶修正總噸計,新接訂單量基本持平;總載重噸計,則大幅增長。
本輪市場復蘇帶動新造船價格快速回暖,并大幅走高。以克拉克森新造船價格為例,2024年1月初新船價格指數攀升至180.36,同比增長10.8%,大幅超過2022年的4.9%漲幅,創2008年12月以來的船價指數最高值。新造船價格的上升一方面包含新技術、新裝備應用后的價值提升,另一方面則是更多反映出市場的供需關系,也是當前新造船市場穩定向好的重要標志。
主力船型均衡發力
2023年船舶市場,除客船外,油、散、集、氣、特種船五大主力船型的市場份額相差不多。其中,油船增速最大,散貨船份額最高,特種船也保持了較快增長。其他主力船型則出現負增長。本輪市場復蘇以來,船型輪動的特點明顯,這與航運市場當時的迫切需求有著密切關系,而某種船型的集中下單又會對該船型的發展周期產生微妙變化,成為新一輪周期的起點。
2023年,采用可替代燃料的船舶訂單份額為34.4%(運力計)和27.1%(艘數計),較2022年有一定程度的回落。新船訂單中LNG動力仍是主力,采用甲醇動力訂單的份額明顯提升。同時,采用的動力預留技術新接訂單大幅增長。在建船舶中有251艘船舶選擇甲醇燃料,有252船舶選擇氨燃料。此外,采用如空氣潤滑、風帆、熱回收管理等新型節能技術的船舶明顯增多,2023年約25%的新船訂單使用上述一項或多項節能技術。
2023年是航運溫室氣體減排又一個里程碑之年。國際海事組織調整“減排目標”,到2050年左右達到凈零排放;替代燃料的應用進程加速,到2030年占比至少達到5%,并力爭達到10%。
面對航運減排的新形勢,先鋒船東、主流船廠/主機廠、能源巨頭已經開始主導、提供或布局多種方案。節能環保船型、甲醇/氨/混動等多種動力形式、碳捕捉等多種低碳、零碳、負碳技術逐步成熟或正在加速商業化。業界對技術路線的選擇仍在探討與思考,但解決方案的成熟度已經大幅提高,主要集中在后期成本上的考量。
中國擴大領先優勢
2023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50.2%、66.6%和55%,較2022年分別增長2.9、16.8和6個百分點,份額首次全部超過50%。以修正總噸計分別占47.3%、59.7%和47.3%,同樣保持全球領先。同時,18種主要船型中14種船型的市場份額獲得第一。
2023年,以修正總噸計,中韓兩國新接訂單份額為83.6%,較2022年下降2.6個百分點。日本份額有所增長,從2022年的7.7%上升到2023年的10.4%。從企業維度看,全球前10名造船集團接單占比為68%,較2022年75.2%下降7.2個百分點。中國造船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有7家企業進入新接訂單前10強,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造船三大指標位居全球各造船集團之首。集中度下降的原因既有一線船企訂單趨向飽和,又有船型變化給中小型造船企業更多機會。
協會在2023年的系列分析中指出,影響新一輪市場周期變化的要素逐步由“經濟發展→海運增長→造船需求”的單方面牽引向既包含直接的經濟變量,又融入規則、技術、供給等多重 “新變量”共同作用而轉變。近兩年的市場發展驗證了這種變化,也預示著未來中長期市場發展的基本邏輯,即 “經濟偏弱,規則增強,供給保底,帶動總供需的均衡穩定”。
新造船周期向上潛力有限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預判,世界經濟發展的預期偏弱。在多重挑戰疊加之下,全球經濟繼續面臨持續通脹和增長前景低迷的困境。放眼更長維度,更多機構也預測世界經濟將進入3%左右的低增長區間。
世界經濟發展形勢牽動海運貿易量的變化,推動海運貿易量快速增長的有利因素不足。預計到2030年,年均海運貿易增速與全球GDP增速相仿,增速將低于3%。近三年來,航運細分市場嚴重分化,集運、干散貨運、液貨運輸、特運等領域都經歷了或正在經歷各自的 “高光或沒落”,客運在經歷 “寒冬”后逐步顯現出積極跡象。未來,經濟增速偏弱,海運增量有限,疊加突發事件,航運市場細分領域需求不均將成為 “常態”。
2023年,全球造船業完工交付船舶同比增長16.2%,這個增幅是上一輪高峰后最大的增幅,也使得全球活躍產能利用率站上了新高度,大致測算已經達到90%。中國船協產能利用監測指數 (CCI)2023年三季度的數值10年來首次突破800點,從這一側面確認當前產能的緊張程度。
上一輪大周期市場接單與產能擴建相同步,本輪市場復蘇以來,造船新產能的擴張十分有限,甚至全球活躍船廠的數量還處于下行通道。
協會認為,新造船市場的中長期需求穩定向好,決定本輪周期長期走勢的天平更多傾向了 “供應端”,即產能釋放的深度決定了年度市場的高度,產能的規模實力決定了年度市場的份額。從2021年以來的新接訂單量與產能發展可以看到,兩者已經在趨同。從這一點上看,未來造船業的競爭不僅是技術領域的競爭,保持產能規模和穩定極為關鍵。有了產能,就有了市場,更有了份額。(記者 郭宇)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