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危機持續已近三個月了,而紅海航線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局地戰火紛飛對中國外貿影響幾何?中國銀行研究院周景彤研究員認為,紅海危機發酵確實對中國外貿企業穩定經營、與主要伙伴的貿易往來造成一定影響,但目前受影響程度尚屬整體可控。
海運價格上漲直接影響中國外貿企業的生產經營。與紅海航線相比,繞道非洲好望角將使每個集裝箱的運輸成本平均增加500美元左右,且大部分費用需由出口企業承擔。同時,受地緣沖突外溢影響,其他航線的運價也有所提升,加大了中國外貿企業的運輸成本,擠壓利潤空間。紅海航線遇阻、繞道好望角使運輸距離加大、交貨時間延遲,外貿企業回款周期拉長,給企業穩定經營帶來影響。由于時效性要求較高,航線拉長、交貨延誤對跨境電商企業影響較大,或將導致其在平臺的推薦搜索位置后移,拉低獲取新訂單的能力。
中國與歐洲及美東航線的貿易往來同樣受到沖擊。對歐出口方面,2023年,中國對歐洲出口額7122.7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21%。由于運力緊張、運價上漲,紅海危機對中國出口至歐洲的工業制成品產生相當的負面影響。第一大類商品是電機等除汽車外的機電產品。其運輸成本占比約為2.6%,按當前海運成本上漲50%計算,最終到岸價約上漲1.3%。第二大類產品以玩具、家居等耐用品為主。此類商品的運輸成本占比高于機電產品,導致最終到岸價約上漲2.5%(同樣以運輸成本上漲50%計算,下同)。第三大類是汽車產品,其海運成本占比相對較高(6%),紅海危機或使汽車到岸價上漲3%。由于前兩類商品的運輸成本占比和需求價格彈性相對較小,且歐洲多國較為依賴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因此,紅海危機對其影響相對可控。但汽車運輸成本占比相對較大且較為依賴海運方式,在中國出口歐洲汽車價格相對較高、歐盟反補貼調查持續推進等背景下,紅海危機對中國汽車出口至歐洲產生一定影響。此外,受烏克蘭危機等影響,2022年以來歐洲化工品生產持續下降,自中國進口規模持續上升。紅海危機將進一步擾亂歐洲能源(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材料)進口,或將帶動中國對歐化工產品出口增加。
再看對美出口方面。2023年,中國對美出口5002.9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4.8%。美國東部地區是中國對美出口的主要目的地,約占中國對美出口的70%。由于巴拿馬運河地區旱情所致水位下降,通過美西航線再經鐵路抵達美國東部的路線出現擁堵,紅海危機持續發酵使美東航線運輸距離加長、成本抬升。這將影響中國對美出口機械設備、家具、化工塑料、金屬產品等。電子設備等產品因其尺寸較小、單價相對高的特點而可以選擇空運方式,但運輸成本升幅也頗為可觀。
當然,也可預見紅海危機或將增大對中歐班列(鐵路運輸)的需求。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下,中歐班列因其在時效、價格、運能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優勢,成為中歐貨物貿易除海運、空運外的第三種運輸方式。目前西、中、東三大鐵路運輸通道已通達歐洲25個國家超過217個城市。有數據顯示,1月份中歐班列全部訂滿,運價環比上漲10%~20%。此外,韓國方面也在積極與中方溝通,以提高韓企使用中歐班列的列次。2023年,韓企使用中歐班列運輸超3萬集裝箱,2024年還將繼續增長。此番紅海危機使各方意識到鐵路運輸的重要性,預計將提高歐洲各國建設和使用中歐班列線路的意愿。
歐美降息進程或再延后,對世界經濟亦將產生一定影響。紅海危機提升全球通脹出現反復的風險,主要發達經濟體高利率持續時間或將延長。利率持續高企使歐美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意愿降低,不利于國際需求修復。同時,為保障供應鏈穩定,美歐將加大力度推動“近岸貿易”“友岸貿易”,全球產業鏈重構或將加速,這不利于中國出口的穩定增長。此外,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不確定性提升,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性或有所加大。(記者 路虹)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