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華電集團發布2024年首批磷酸鐵鋰電化學儲能系統采購開標,項目規模5.1GWh,平均投標報價為0.598元/Wh,最低投標報價僅為0.495元/Wh,引起行業關注。從中標價格看,今年年初儲能系統價格還在0.8元/Wh附近,而目前價格已下滑至0.5元/Wh左右,仍有走低趨勢。
在業內人士看來,今年儲能行業低價競爭仍會持續,不過降價空間不會太大。隨著儲能市場進入大浪淘沙階段,儲能企業將進一步推動產品迭代升級,未來要通過技術提升與創新實現有效降本。
報價持續走低
5月29日,中國石油集團濟柴動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濟柴動力”)發布5MWh液冷儲能系統電氣分部件框架協議項目中標候選人公示,海辰儲能和楚能新能源分別成為該項目第一、第二中標候選人。值得注意的是,濟柴動力此次招標對儲能電池系統及電芯分別作出了最高限價。其中,儲能電池系統最高限價為0.478元/Wh,電芯最高限價0.33元/Wh。
6月15日,國家電投新疆塔城裕民鐵列克提10萬千瓦儲能配置40萬千瓦風電項目電池儲能系統及附屬設備采購標段中標結果公布,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20640萬元中標該項目,折合單價0.516元/Wh。據悉本次共有28家企業參與,儲能系統報價范圍0.511-0.681元/Wh,平均報價0.579元/Wh。其中,21家報價均低于0.6元/Wh。
儲能系統價格與電芯原材料價格和市場供需情況高度關聯。2023年碳酸鋰價格的大幅下滑使得儲能電芯成本大幅下降,而隨著前期大規模擴張的產能得到釋放后,市場出現供需錯配,低價競爭情況蔓延至系統集成端,儲能系統招標價格不斷走低。
為了搶占市場份額,許多企業采取低價策略。“現在整體儲能行業產能相對過剩,競爭非常激烈,很多企業為了中標拿訂單,寧愿不賺錢也要做這筆生意。”伊維經濟研究院研究部總經理、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院長吳輝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
吳輝進一步分析:“就近期而言,原材料價格并未大幅下降,但儲能系統與電芯價格仍在下滑,已接近不少相關企業的成本線。尤其是對于部分中小企業,在規模效應還不顯著的情況下,這一價格已使其生存壓力加大。”
有業內人士分析,整體看來,今年第二季度儲能系統雖然價格跌幅有所收窄,但目前供需失衡狀況短期內仍難以緩解,低價競爭格局仍會持續。
大電芯成為主流
雖然當前儲能企業的盈利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但行業降本增效訴求強烈,推動儲能電芯產品向成本更低的大容量電芯發展。研究機構InfoLink Consulting指出,2024年第一季度300Ah+產品在全球大儲市場滲透率為22%,預計今年第四季度滲透率將會接近50%。
目前,寧德時代、遠景動力、海辰儲能、瑞浦蘭鈞等多家企業都已推出300Ah+儲能電芯產品,部分企業正朝著500Ah+乃至1000Ah+快速邁進。
從今年以來央國企集中招標中標情況來看,大電芯也已成為主流。5月,國家電投東方能源海興新型儲能項目200MW/400MWh磷酸鐵鋰儲能系統設備采購招標公告,要求儲能系統電池單體的標稱容量≥314Ah;同月,國信能控開啟2024年國能信控本部承攬設備類磷酸鐵鋰電池采購,從三個標段的采購量看,314Ah電池數量明顯高于280Ah;前述濟柴動力發布的5MWh液冷儲能系統電氣分部件框架采購招標公告,明確電池采用不低于314Ah的磷酸鐵鋰電池。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央國企采購招標頻頻點名314Ah大電芯,將進一步加速其市場滲透率。與此同時,隨著大電芯的普及應用,儲能系統價格也有了更多下降空間。不過受訪人士均表示,未來儲能系統價格下滑空間已不會太大。“儲能企業利潤被大幅壓縮,目前部分材料價格已有回調的趨勢。”吳輝認為。
競爭比拼加劇
目前國內儲能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生存壓力激增。高工產業研究院預測,2024年儲能產能將持續過剩,供過于求成為市場主基調。儲能系統環節競爭壓力顯著高于電芯環節,無序低價競爭仍會存在。同時,央國企儲能子公司陸續入局,疊加具備核心零部件供應能力的集成企業,純集成企業市場份額將被不斷擠壓,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性提升,預計50%以上的儲能系統企業會被淘汰出局。
“當前儲能賽道擁擠,經過這一輪淘汰賽后,能留下來的都是技術實力較強的企業,劣質產能將會被淘汰。”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目前儲能企業聚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目前因供需失衡導致儲能系統價格降低,未來要通過技術提升與模式創新真正拓展成本下降空間。在行業周期性調整背景下,要避免陷入拼價格帶來的無序競爭,加強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性能才是企業在市場長期立足的根本。
在吳輝看來,產品和渠道是儲能競爭的焦點。“不管是國內還是海外市場的發展,都考驗企業的渠道開拓能力。就產品自身而言,現在儲能電池的單體容量越來越大,以314Ah電芯為代表的產品在今年會加速滲透,企業要將大容量、長循環等滿足下游需求的性能作為下一代的產品開發的重點。行業內一直關注的儲能產品安全性問題,未來也會通過技術提升得到解決。”(楊梓)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