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肉進入“降價時代”?市場未來應如何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7-23





      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顯示,7月10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牛肉平均價格為60.52元/公斤,比1月份均價80.41元/公斤降低不少。


      觀點認為,當前牛肉價格持續下跌,既受國內消費增長放緩、國外進口牛肉增加的影響,也受肉牛產量持續增加及奶業等相關產業的影響。既有季節性、周期性因素,也有來自供需端的結構性因素。


      再迎新低,牛肉價格接連下跌


      記者在北京市零售超市看到,在肉類貨架上,牛肉被擺在了靠前的位置。據經營者透露,牛肉價格在近期有所下降。“價格的確有明顯下跌。本周我們店內最便宜的牛肉是98元/公斤,以前大約在130元/公斤左右。”


      牛肉價格成為了肉類小攤的促銷口號。“牛腩、牛霖、牛上腦24.8元1斤!”剛走進北京社區便民生活超市,就聽到大喇叭廣播著最新低價,吸引著一眾消費者前來購買。北京市民田杰直奔牛肉冷柜,挑選了幾盒肉質新鮮的牛肉產品,讓店員稱重標價后直接帶走。


      在牛肉冷柜旁,張貼了很多牛肉促銷海報,上面紅底白邊的“今日特價”標識異常引人注目。根據促銷信息,鮮牛肉29.9元/斤,冷凍牛腱子49.9元/公斤,冷凍牛腩塊39.9元/公斤,切肥牛片74.9元/公斤,鮮切牛腹肉49.8元/斤,鮮切眼肉49.8元/斤,筋頭巴腦69.9元/公斤。


      除此之外,線上平臺上,牛肉價格也十分親民。記者在盒馬生鮮、多點等APP平臺上看到,牛腩塊40元/公斤,牛腿肉85元/公斤,200克的牛排促銷價為35元。


      與此同時,一些鮮牛肉火鍋店鋪也在開展促銷活動,不僅發放滿200減50、滿299減100等優惠券,而且原價89.9元的原切牛尾限時促銷價為69.9元,消費者甚至花0.01元就能搶每日限量限時秒殺的鮮牛肉片、半筋半肉、梅干菜牛肉餅等產品。


      據媒體報道,受此次牛肉價格下滑周期影響,一些養殖戶開始縮減數量,待出欄牛數目從500~600頭,降低到300~400頭。部分養殖戶在2022年年初的銷售單價約為18~19元/斤,最近已經降到12~13元/斤,體重不達標的牛售價更低。


      原因之一:供需關系發生變化


      “2022年,牛肉價格最高,一頭牛能賺到5000元,現在的話,養一頭牛可能要賠3000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與產業經濟研究部處長、正高級經濟師張秀青對記者表示,前幾年,消費需求十分旺盛,牛肉價格很高,養殖戶的積極性也非常高,不斷地進行補欄。“當時甚至很多人認為,國內牛肉供需缺口大,肉牛養殖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行業。”


      但疫情過后,市場供需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需求端,近兩年國內牛肉消費增速放緩。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宏觀經濟面的因素,也有肉牛供給端以及前期過熱投資等變化帶來的影響。”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市場預警團隊牛羊肉首席分析師朱聰對記者表示,從宏觀供應層面看,此次牛肉價格下滑,是因為牛肉供需由偏緊轉向寬松。“牛肉產量和進口量保持增加,但消費增速有所放緩。”


      “疫情期間,我國肉牛存欄量不斷攀高,一頭牛的培育期約為一年半至兩年,2023年正好是出欄較為集中的時間。”張秀青表示,“但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復蘇乏力,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人們的消費能力不及疫情之前的水平。”


      此外,疫情防控期間,很多地方物流處于停緩狀態,導致許多進口牛肉沒能及時進入市場。“2022年上半年冷藏的牛肉已經臨期(通常冷凍牛肉儲存期為18個月左右),貿易商不惜虧本拋貨,加速市場價格下行。”張秀青說。


      朱聰表示,目前行業消費端需求低于供給側增長,供需態勢為供略大于求,所以牛肉價格呈現下跌的態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胡冰川同樣對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居民預期收入以及失業率等相關指標均處于疫情之后的恢復期。在這個背景之下,農產品受到的沖擊是最明顯的,除了牛肉之外,今年西瓜、荔枝等農副產品的價格也處于下滑狀態。“在市場需求不變或者輕微萎縮的時候,高價格農產品往往會受到沖擊。”胡冰川說。


      原因之二:奶類市場影響價格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牛奶產量自2017年開始持續走高,2023年達到4196.65萬噸,同比增長6.74%。與居高不下的產能相對應的,是跌跌不休的原奶價格,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國內原奶收購價格已經同比連跌27個月,為2010年以來最長一次。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李勝利表示,由于牛奶原奶收購價持續下跌,奶價和成本出現了國家奶牛體系有記錄以來的首次倒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居民人均奶類消費量近10年持平,在人口紅利褪去的當下,這意味著國內市場整體的奶類消費需求增長動力難言充足。


      貝恩和凱度發布的2024年一季度中國購物者報告則顯示,綜合全域市場,酸奶和奶酪都屬于連續三年銷售額出現下滑的品類。


      李勝利表示,2024年上半年,全國去產能每天壓縮了近4500噸原奶,去產能預計仍將持續一段時間。談及行業現狀,李勝利建議,2024年適當壓縮奶牛產能,增加淘汰成母牛約30萬頭,每天減少8000噸奶才能大幅緩解產能過剩。


      “近期,奶類消費市場表現不是很好,再加上奶牛養殖效率提高后,養殖戶選擇淘汰一部分奶牛,這部分牛肉產量也會進入食品肉食市場。”張秀青說。


      “由于牛奶價格走勢不是很好,奶牛養殖戶的效益下降,飼養時間越長,可能意味著虧本越多,在奶牛賣不到好價格時,資金壓力下,養殖戶只能將奶牛當作肉牛進行屠宰。”朱聰表示,這部分牛肉進入市場,也給供應帶來較大的壓力。


      原因之三:養殖方式須升級


      近年來,中國一直積極推進肉牛產業適度規模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從根本上講,中國肉牛產業的養殖效率依舊有待提高。


      張秀青表示,與國外相比,我國肉牛產業養殖方式有待升級。“像巴西、阿根廷,他們草原資源豐富,飼養成本低。但我國大多數是谷物飼料飼養,成本非常高。”張秀青認為,養殖成本高的另一個原因是養殖規模化水平較低。“據2022年數據,9頭牛以下的規模養殖戶數量占總數的90%以上,小規模養殖戶占比過高對肉牛產業的科學化、集約化、標準化養殖形成挑戰。”


      胡冰川同樣表示,中國大多數養殖戶選擇舍飼圈養,因為中國的草飼畜牧業只在內蒙古、青海、甘肅、西藏等地,受到天然資源限制,我國肉牛很難長期放牧飼養。


      “中國草場載畜量相對有限,即便是在傳統牧區,秋冬季也需要補飼。”胡冰川表示,巴西草飼畜牧業發展很好,因為草場成本非常低,所以畜牧業成本也非常低。“中國飼畜牧業飼料成本占比高達70%,再加上糧食價格高,導致飼料價格比海外貴30%左右。肉牛養殖本身的飼料報酬不高,因此飼料成本向下游傳導也影響了牛肉價格。在這種養殖模式下,跟海外比,我們肉類成本自然非常高。”


      此外,胡冰川認為,中國肉牛市場也存在品種改良和差異化市場競爭的問題。“像日本、韓國的牛肉非常有名,他們選擇自己生產高價值的肉牛,低價值的牛肉全部依靠進口。中國的養牛業發展多年,在肉牛品種方面,我認為改良非常有限,本土牛肉肉質、品種的改良,還需要多跟國外學習。”


      胡冰川建議,中國畜牧業的發展模式需要轉變,用新質生產力來牽引肉牛行業高質量發展,從而形成差異化競爭。


      “這次價格下跌,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低迷的市場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養殖業的提質增效。”張秀青表示。


      市場未來應如何發展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出臺《關于穩定肉牛生產發展的通知》(后簡稱《通知》),從落實落細各項支持政策、多措并舉保障飼草料供給、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加強生產監測預警和指導服務五個方面為肉牛養殖戶和養殖行業提供支持。


      “這些政策對行業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朱聰表示,目前行業處于調整階段,尤其對一些小的養殖場來說,壓力可能會比較大。因此,一定的政策支持是推動行業快速發展的應有之舉。


      朱聰建議政府多從渠道上下功夫。“傳統消費方式可能沒有以前興旺,但是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很快,我認為可以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特別是一些網絡平臺,要對一些優質品牌和產品加大宣傳力度,提供一些消費便利。”朱聰建議,電子商務平臺可以多進行促銷活動,政府也可以多搭建合作平臺,促進產銷兩地合作,拉近本地品牌與消費地區的距離,讓更多的餐飲企業、加工企業跟牛肉養殖的企業緊密聯系起來,促進牛肉的銷售和消費增長。


      張秀青建議堅持市場導向,以扶持重點養殖場(戶)為抓手,完善政策支持保障體系,不搞強刺激,以防干預過度造成“牛周期”。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資金投入,鼓勵牛肉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提高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


      張秀青鼓勵企業要想方設法降本增效,她認為只有做到了降本增效,才能在自由競爭的市場中取得好的成績,并以此生存下去。“因為中國的養殖成本太高了,如果不能夠節約成本,提高養殖效率,就不能從根本上提升產業競爭力。”


      在穩市場、增信心方面,胡冰川從三個維度提出建議。第一個維度是公共政策,胡冰川建議在緊張關頭或者在有限財政預算條件下,出臺一些救濟市場的輔助政策,發揮杠桿作用,引導金融信貸等一些信貸展期,給整個行業創造長期機會,增加市場出清時間窗口。第二個維度,建議企業以及養殖生產者要有魄力盡快做決策,例如“養不養”“養多少”等決定。第三個維度,建議進一步擴大牛肉消費市場,促進消費終端盡快吸收現有存量。


      “但是,從國家大局來說,擋得了一時,擋不了一世。”胡冰川表示,行業發展還是要重視研發,包括品種改良。疫情以前,中國肉牛產業整體消費增長比較快,然而需要承認的是,我國牛肉在消費結構里面占比相對比較小,老百姓主要是吃豬肉。近些年,牛肉等高端肉類的消費印象已經樹立起來了。“在這種背景下,行業肯定要主動結合市場發展趨勢,不斷加大研發力度。目前,我們很多肉牛品種都是以前從歐美引進的,這些品種目前還在自繁自養,需要加強品種創新。這方面的工作,我認為還是要做的,例如引種以及科學研究。”胡冰川說。(記者 顧鴻儒)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