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礦產回收利用前景廣闊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25





      隨著能源轉型不斷深入,當前鋰、鈷、鎳等被用于清潔能源生產的關鍵礦產需求正日益增長。除加大勘探外,提升關鍵礦產回收率是目前彌補鋰、鈷等關鍵金屬缺口的方式之一。


      近日,工信部就修訂形成的《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冶煉過程鋰回收率應不低于90%,鎳、鈷、錳回收率不低于98%。


      業內人士認為,在近期電池回收行業格局有望優化、關鍵金屬回收率要求提升等背景下,需要完善廢舊電池回收體系、進一步提高鋰等關鍵礦產回收率,以進一步減弱對原生材料的依賴。


      關鍵礦產需求增大


      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4全球關鍵礦物展望》指出,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供應可能無法完全跟上需求的步伐,留下巨大的供應缺口。到2035年,全球銅的供應量將只能滿足預計需求量的70%,而鋰的需求只有50%能夠得到滿足。


      近年來,隨著儲能、電動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直接鋰資源需求激增。不過,鋰資源在全球分布不均,導致各國近年來也在加大對于鋰資源關鍵礦產資源的爭奪,部分海外國家還在推進鋰礦資源國有化進程。


      我國是鋰電池生產大國。今年上半年,全國鋰電池總產量480GWh,同比增長20%。相關機構指出,目前全球75%以上的鋰電池在我國生產。


      不過,我國生產鋰電池關鍵礦產資源的儲量并不充足豐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全球礦產資源戰略研究中心發布的《全球礦產資源儲量評估報告2023》顯示,全球鐵、錳、鉻、鋁、磷、鉀鹽和鋰資源儲量豐富,而錫、鉛、鋅、鎳、鈷、銅等資源的保障程度較低,需進一步加大勘查力度和資金投入。我國這13種礦產的儲量在全球占比差異較大,其中錫、鉛、鋅和錳等4個礦種的資源儲量全球占比超過10%,屬于優勢礦產;而其他9種礦產資源的儲量全球占比較低,屬于緊缺礦產。


      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業分析師鄭曉強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從整體鋰資源對外依存度上來看,我國自有鋰資源占總供應量僅有35%-40%,硬質鋰輝石礦的對外依賴程度更是高達90%。"


      提升回收率是關鍵


      在業內人士看來,提升關鍵礦產回收率是目前彌補鋰、鈷等關鍵金屬缺口并緩解對外依賴的方式之一。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正規鋰電池回收技術普遍優于歐美企業。目前我國企業鎳、鈷、錳等回收率實現較高水平,可達98%以上,鋰回收率相對較低。不過隨著技術、工藝不斷精進,鋰回收率正在逐步提升,一些先進企業的鋰回收率已達到90%以上,甚至更高。


      鋰回收率的高低也影響企業毛利水平。中信證券的研報指出,在企業自身無法影響鋰價以及折扣系數的背景下,鋰回收率越高的企業回收經濟性越強不過,鄭曉強提醒:"回收率越高證明其生產技術相對先進,但是經濟性強的情況是建立在有穩定原料渠道的前提下,沒有穩定的原料保障,企業生產還是相對被動。"


      值得注意的是,為落實《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要求,今年以來,各地正積極推進動力電池更新換代工作。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大規模動力電池更換,新一波電池退役潮即將到來。這有望改善回收行業"僧多粥少"局面、緩解回收企業"難賺錢"的壓力。另一方面,電池中鋰、鈷、鎳的可回收量也將大幅增加。


      鄭曉強認為,目前正規企業鋰回收率已經基本可以達到合格水平,未來隨著技術的提高,可以逐步替代部分礦產開采量。


      加強回收體系建設


      關鍵礦產是各國能源轉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業內人士認為,要保障鋰、鎳等關鍵金屬供應的方式多樣。鄭曉強表示,以鋰為例,在投資控股海外優質鋰資源的綠地項目的同時,國內相關較為優質項目也要同步開發,建立合適的戰略儲備等都可以保證鋰的供應,都是應對市場波動或供應緊張時保障關鍵資源供應的重要手段。


      在業內人士看來,保障關鍵礦產供應安全,要通過加強國內外勘探和產能投資、推進廢金屬循環利用等方式同步進行。"無論國內外,一定要切實布局優質鋰資源項目,擁有低成本的優質鋰資源是保證關鍵金屬的重點。"鄭曉強表示。


      對于電池中鋰、鎳等的回收,首先要規范廢舊電池回收體系,保障回收渠道暢通,電池可退役至正規企業。山東易維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浩表示,電池回收產業有序發展的核心,應是管理標準規范完善、回收和利用的體系完善、市場端的執行完善、參與主體經營質量健康。細化落地端的操作細則、加強監管、加大監督力度。


      同時,業內人士認為,需進一步建立健全關鍵廢金屬回收制度,提升回收利用率,并減少對關鍵原材料的進口依賴。加強技術創新向關鍵礦產回收利用傾斜,制定科學可行的關鍵礦產循環目標和相應政策激勵方案。(記者 楊梓)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