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風電+海洋牧場”亟需規模化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26





      近日,超大型風漁融合網箱平臺“伏羲一號”在廣東省汕尾市建成投運,并完成首批養殖魚苗投放。該平臺可正面抗擊17級超強臺風,預計年產優質海水魚類約900噸,年產值達5400萬元,對我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當前,我國海上風電發展勢頭迅猛,“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正在成為海上風電開發主要趨勢之一。業內人士表示,“海上風電+海洋牧場”展現出新能源與海洋經濟融合發展的廣闊前景,能夠實現清潔能源與安全水產品的同步高效產出,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海洋強國建設。


      提高海域資源利用效率


      “伏羲一號”位于汕尾中廣核后湖5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中心場區,距離汕尾海岸約11公里,由網箱主體結構和上建平臺兩部分組成。其中網箱主體結構長70米、寬35米,水深約25.7米,養殖水體達6.3萬立方米,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風漁融合網箱平臺。


      “伏羲一號”平臺由中廣核(廣東)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于2023年8月開工,總投資額2億元。據介紹,綠色+智能是該項目的兩大亮點。中廣核“伏羲一號”不僅全部依靠綠色能源供能,還配置應用了綠電供能保障、氣水聯合投喂、網衣自動清洗、環境監控預警、活魚保鮮駁運等五大海洋牧場智能化系統,通過監控室集中控制系統進行統一管理和調控,既保障了整個養殖過程的順利進行,也提高了養殖效率。


      水上發電,水下養魚;綠色電力,藍色糧倉。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通過海上風電與海上牧場融合發展,不僅可為深遠海海上牧場進行供電,還能進一步發揮風電機組基礎與管樁的作用,為網箱提供結構支撐,實現“海上糧倉+藍色能源”立體開發,解決單一海洋資源開發瓶頸問題,提高海域資源利用效率。


      “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的融合,能夠起到相互促進作用。”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說,“對于海上風電來說,不僅能夠通過養殖利潤收入覆蓋風電項目建設成本,而且能夠改善生態環境,修復海上風電建設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推動海上風電行業生態化、規模化發展;對于海洋養殖來說,利用海上風機的穩固性,在風機基礎周圍建設海產品養殖和牧場平臺,可以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降低牧場運維成本,提高生物養殖容量。”


      各地扎實推進項目建設


      目前,山東、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地正在穩步推進“海上風電+海洋牧場”項目建設,并取得一定的進展。


      在山東省,中廣核萊州“海上風電+海洋牧場”項目裝機容量304兆瓦,于2023年3月全容量并網,當年發電量達7.2978億千瓦時,預計今年上網電量可突破10億千瓦時。按照項目每年上網電量10億千瓦時計算,每年可節約標煤消耗3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8萬噸、二氧化硫排放5700噸、氮氧化物排放8500噸。


      在廣東省,由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研發投運的全球首臺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于去年8月在陽江市海域成功吊裝。風機吊裝后在離岸近百公里、水深近50米的深遠海環境中開展金鯧魚、石斑魚等高品質魚種智能化養殖,并在全球首次實現綠電一體化直供養殖的低碳漁業模式。


      在福建省,全球首座風漁融合浮式平臺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國能共享號”于今年6月28日投產,在浮式海上風電領域開創了“水下養魚、水上發電”的海洋經濟開發應用新場景。投產后,“國能共享號”4兆瓦風電機組滿功率運行一天可發電9.6萬千瓦時,能滿足約4.2萬人一天的生活用電需求;一個養殖周期的魚品收入可達到數百萬元,實現新能源發展與傳統海洋經濟互促共贏。


      秦海巖表示,各地扎實推進“海上風電+海洋牧場”項目實施與發展,探索“海上風電+”發展模式,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為今后實現“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規模化開發奠定堅實基礎。


      尚處于探索階段


      當前,“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融合發展,正在成為節約集約用海的重要新型產業模式與未來發展方向,擁有廣闊和良好的市場前景。但是“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還面臨著一些挑戰。


      “'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的融合發展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實現規模化發展,也未能實現盈利。”秦海巖表示。


      孫傳旺認為,巨額投資成本、高昂運維費用等因素,延長了“海上風電+海洋牧場”項目的回本周期,導致短期內可能無法實現盈利。


      如何推動“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規模化發展?業內人士表示,“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離不開政策的保駕護航。


      秦海巖表示,按照統一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原則,組織編寫全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發展規劃,出臺“海上風電+海洋牧場”開發建設管理相關政策;同時,盡快通過建設一批“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示范性項目推動技術進步,積累建設經驗,促進產業鏈完善,創造規模化效益,努力降低“海上風電+海洋牧場”開發成本,提升其經濟性。


      相關企業負責人也表達類似觀點,即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海域立體分層設權的指導性政策規定,為“海上風電+”融合發展的海域審批提供政策指導和支撐。企業也應加大研發投入,拉長產業鏈,提供更好的“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相關技術和配套裝備,比如消除海上風電建設與運維期間所產生的噪音、震動與電磁場對牧場生物的影響等。(記者 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