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能源產業無懼美半導體“卡脖子”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12-21





      12月2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公布對中國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新規則,將140家中國半導體相關公司列入“實體清單”,涉及半導體制造設備、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等多個種類的半導體產品,還拓展“長臂管轄”,限制中國與第三國貿易。這是美國對華芯片制裁以來新增“實體清單”公司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回應,中方一貫堅決反對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對中國進行惡意封鎖和打壓。這種行為嚴重違反市場經濟規律和公平競爭原則,破壞國際經貿秩序,擾亂全球產供鏈穩定,最終損害的是所有國家的利益。中方將采取堅決措施,堅定維護中國企業正當合法權益。


      “長臂管轄”再加碼


      作為電子產品的“大腦”,芯片幾乎無處不在,從智能手機、家居設備,到物聯網、自動駕駛,乃至智能電網、新能源發電,都離不開芯片的支持。


      本次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新規則主要包括幾大方向:對生產先進集成電路所需的24種半導體制造設備的新管控;對3種用于先進集成電路的軟件工具的新管控;對AI芯片所需的高帶寬內存(HBM)的新管控;對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韓國等國家生產的芯片制造設備實施新出口限制;對華為、中芯國際等公司實施新出口限制;以及其他若干監管和合規新要求。


      早在2022年10月,BIS就發布了一項半導體出口管制規則,限制中國企業獲取高性能芯片、先進計算機以及先進半導體制造設備的能力。此后,BIS分別于2023年10月和2024年3月升級更新規則。此次BIS將制裁的深度和范圍進一步擴大,基本覆蓋北方華創、華大九天、拓荊科技、中科飛測、華峰測控等知名設備廠商,南大光電、新昇等半導體材料公司,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建廣資產等科研單位和投資機構。


      美國商務部不加掩飾地指出,所有政策變化都是為了限制中國自主生產先進技術的能力,延緩中國開發人工智能的能力、削弱中國本地化先進半導體生態系統。


      對此,中方的反制措施很快出臺。12月3日,中國商務部安全與管制局發布公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等法律規定,決定加強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管制:原則上不予許可鎵、鍺、銻、超硬材料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對石墨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實施更嚴格的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審查。


      隨后,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密集發聲,美國汽車芯片產品不再可靠、不再安全。為保證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謹慎采購美國芯片,并積極使用內外資企業在華生產制造的芯片。


      國家能源安全有保障


      隨著數字化和低碳化進程的推進,芯片在能源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智能電網、自動化控制系統、油氣勘探開發都需要高性能芯片支持。在新能源領域,芯片可以用于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和電池儲能系統,實時監測和控制能源裝置的運行狀態,進行能源管理和優化控制,確保高效運行。


      納芯微相關人士向《中國能源報》記者介紹,以光伏系統為例,需要的芯片涵蓋電源管理、數字隔離器、隔離驅動、隔離采樣、通信接口、傳感器、主控MCU等芯片,從而共同實現可靠、運行穩定的系統。其中,諸如電源管理、數字隔離器、隔離驅動、隔離采樣、通信接口、傳感器等芯片已經基本實現“從0到1”的突破,完成國產化。用于主控的實時控制MCU芯片,目前主要由國際廠商提供,但國內廠商已經進行相應的產品研發布局,并推向市場,為行業用戶的供應鏈安全提供更多選擇。


      汽車芯片是支撐智能新能源汽車實現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的重要基礎元件。一輛傳統燃油車所需汽車芯片數量為600-700顆,一輛電動車所需的芯片數量為1600顆,而更高級的智能汽車對芯片的需求量將提升至3000顆。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原誠寅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受“實體清單”沖擊最大的是晶圓制造企業,給芯片上游帶來供應風險,影響制造能力。客觀來看,下游企業還是能購買到產品,但也帶來一些不便。相關企業已有一定心理預期,做了準備,紛紛在海外建廠布局。整體來看,短期受到的沖擊有限。


      我國能源領域高度重視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推進電力安全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科研攻關,加快芯片模塊國產化進程。2020年,中國華能集團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全國產化分散控制系統(DCS)在福州電廠成功投用,該系統基于國產芯片、操作系統和核心元器件,從根本上消除電力網絡安全的重大隱患,助力我國發電領域工業控制系統完全實現自主可控;2021年,南方電網研發出“伏羲”芯片,基于國產指令架構和國產內核,從設計到封裝全過程均在國內完成,綜合性能是進口同類產品的1.5倍,標志著我國電力工控領域核心芯片從“進口通用”向“自主專用”轉變,電力二次設備核心元器件做到自主可控。


      一個個關鍵芯片自主可控的案例,彰顯著我國能源科技的自立自強。業內人士表示,“實體清單”中七成以上是上游半導體設備制造和電子設計自動化(EDA)企業,短期不會對下游企業業務構成顯著影響,相關企業已提前進行了長期囤貨和去美供應鏈切換。


      中國市場是創新源泉


      列入“實體清單”后,國內企業予以回應。


      北方華創表示,公司目前生產經營正常,本次被列入“實體清單”不會對公司業務產生實質性影響。公司將持續關注和跟進后續事件的發展情況,并積極與各方溝通,做好應對工作。


      華大九天表示,公司擁有相關技術的完整權利,本次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的影響總體可控。目前公司經營及財務情況正常,各項業務穩步推進。公司將抓住發展契機,加速推動全流程EDA工具的國產化進程。


      近年來,國產芯片產業鏈在復雜國際環境下得到快速發展,芯片設計、生產制造相關的設備、材料、EDA等環節國產化程度逐步提高,中國芯加速崛起。納芯微電子創始人王升楊指出,模擬芯片上游產業鏈的關鍵設備、零部件、材料等環節大部分已經實現國產化,實現了品類的全面覆蓋。國產模擬芯片產品在性能、成本、大規模出貨的質量表現方面和國外廠商還有一定差距。但“這個差距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假以時日,國產芯片完全能夠完成追趕和超越。


      據悉,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占據全球市場份額近1/3。今年前三季度,國內半導體銷售額達到1358億美元,占全球比重接近30%。


      “過去幾年,國內芯片行業的快速進步,得益于下游光伏等行業的快速發展,讓上下游行業有能力去共同定義符合行業未來演進趨勢的產品。今天的中國已成為很多應用研發、創新源頭和發展的策源地。作為本土芯片公司,我們離這個蓬勃發展的源頭更近。”王升楊認為,這正是中國芯片企業最大的優勢所在。國際領先的芯片公司是過往幾十年發展歷程中優勝劣汰的勝利者,代表著行業先進技術和管理水平。對于中國芯片公司而言,可能無法簡單復制國際大廠的發展模式,而是要立足當下,聚焦核心行業,構建競爭優勢,不能只做市場的跟隨者,一定要把產品的定義能力構建起來,做大做強中國芯。(記者 盧奇秀)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