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飛鶴率先公布12億元生育補貼活動后,近日伊利股份也宣布推出16億元生育補貼。在業內看來,兩大乳業龍頭企業推出生育補貼活動,符合當下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大方向。
“這一舉措不僅對企業自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將對整個乳制品行業乃至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對于行業來說,飛鶴和伊利起到了引領作用,接下來整個行業包括外資企業也可能會參與到這樣的生育補貼計劃中去。”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對此表示。
事實上,當生育補貼從“政策口號”變為“真金白銀”,飛鶴與伊利的措施也凸顯了我國乳業從價格競爭轉向技術、服務、生態等多維競爭。
精準契合政策導向
近年來,我國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包括發放生育補貼、延長產假等。在政策引導下,全國各省市紛紛出臺生育補貼措施。先是在今年全國兩會之前,多個省份在省級或地市層面公布生育補貼政策。在兩會強調“生育補貼”政策后,又有新的城市推出新政策,補貼力度更是突破新高。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3個省份推出了不同程度的生育補貼政策,形成了從一次性補貼到長期育兒補貼的多元化支持體系。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更是在3月13日發布育兒補貼政策,覆蓋一孩至三孩家庭,補貼總額最高可達10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呼和浩特發布的育兒補貼政策還同時配套牛奶消費券。這是政策首次將乳制品消費與生育激勵深度綁定。
同時,一系列國家與地方的政策直接激發了乳制品市場的消費潛力。乳業巨頭們隨之迅速跟進,全方位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已成為行業新動向。
飛鶴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飛鶴生育補貼于4月初全面實施,面向全國的孕期家庭。與此前部分地區政策僅限二孩及以上家庭不同,飛鶴生育補貼覆蓋范圍更廣,不僅打破地域限制,面向全國消費者提供,更惠及一孩、二孩及多孩家庭,能切實助力更多家庭降低育兒成本。據伊利方面信息,此次新推出的16億元生育補貼計劃,除物質補貼外,還提供從孕期到孩子3歲的全周期服務,如孕期健康管理服務、定制化知識服務,以及母嬰專家咨詢服務等,全方位護航嬰幼兒健康成長。此外,伊利金領冠在今年推出“三孩家庭萬元奶粉贈送計劃”,在特定時間段內,為符合條件的三孩家庭提供價值萬元的奶粉產品。蒙牛則早在2022年,就在企業內部啟動了“三孩賀金制度”,規定符合條件的員工生育三孩,可享受每年6萬元、連續3年的現金補貼,總額高達18萬元。
“企業加大對于嬰配奶粉的生育補貼,有助于提升品牌的良好形象,容易拉近跟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讓品牌方跟消費者之間建立起情感聯系,加強產品動銷的黏性。”有關人士指出,近年來,我國持續加碼生育支持政策,旨在緩解人口壓力。在此背景下,乳企的生育補貼計劃精準契合了“生育友好型社會”的政策導向,既展現了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也折射出市場競爭格局的深層邏輯。
從“奶粉競爭”到“生態布局”
近年來,受人口出生率下降、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乳制品行業面臨較大的挑戰。尤其是嬰幼兒奶粉市場,需求持續下滑,行業競爭激烈。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出生人口954萬,同比增長約6%,連續7年下降后首次回升。但受市場波動影響,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總體繼續呈現下滑態勢。根據AC尼爾森數據,2024年嬰幼兒配方奶粉銷售額下降7.4%,相較2023年,下降幅度收窄2.4%。
“乳企的生育補貼計劃,實際上是一種市場營銷手段。通過補貼和服務,企業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提高產品銷量,緩解因市場需求下滑帶來的壓力。通過為孕期家庭提供補貼和服務,企業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選擇自己的產品,提高品牌忠誠度,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業內人士表示,飛鶴和伊利推出生育補貼計劃,也有著自身商業利益的考量。推出生育補貼計劃,正是企業刺激市場需求、拓展市場份額的重要舉措之一。
如飛鶴的生育補貼計劃,并非簡單的市場促銷,而是其全產業鏈戰略布局中的關鍵一環。在市場拓展上,飛鶴通過生育補貼計劃,進一步強化品牌與消費者的連接。這種精準的市場策略,有助于企業在鞏固現有市場份額的同時,進一步拓展潛在客戶群體。伊利的生育補貼計劃,同樣與其戰略布局緊密相關。依托液態乳、奶粉、冷飲三大主業,伊利將生育補貼與嬰配粉業務進行了深度綁定。通過提供全周期服務,伊利試圖構建一個從孕期到育兒的完整生態,滿足消費者在不同階段的需求。
實際上,奶粉品牌響應國家的政策導向,能夠做的不僅僅是對新生兒家庭的經濟支持,還有更多的育兒服務支持可以減輕家庭的育兒壓力,比如線上線下的孕期咨詢服務、喂養指導、知識科普、專家問診及專業課程等,既可以彰顯企業的社會擔當,也能夠加強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黏性。
業內人士建議,未來,企業在響應政策的同時,還需注重商業可持續性。一方面,企業可以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全生命周期營養產品,滿足消費者在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另一方面,優化供應鏈效率也是關鍵。通過整合供應鏈資源,降低采購成本、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企業的運 營效率和盈利能力。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