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工業4.0”“新機器人戰略”“智能之國計劃”等戰略和舉措,掀起了新一輪科技變革熱潮。機器人作為重要產業,發展方興未艾。起步較晚的我國機器人產業,能否在這波工業變革浪潮中取得突破?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140億美元,比2016年的123億美元增長13%;銷量將增加逾20%。預計到202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增長175%,達338億美元左右。
同時,新一代制造業機器人的體積會更小,更加協作,更具感知能力,且售價通常比傳統機器人更便宜。隨著這種“協作機器人”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其在全球工業機器人中的銷量占比將由2016年的3%增長到2025年的34%。“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極大地拉動了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日前在出席2017中國國際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指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但得益于《中國制造2025》和《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產業政策的指引,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我國已連續多年保持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地位。
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大幅攀升。2016年總銷量已達到8.9萬臺,同比增長26.58%。其中,國產機器人累計銷售2.9萬臺,同比增長30.94%;機器人安裝量8.5萬臺,超過全球新增工業機器人數量的30%。有預測顯示,今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10.2萬臺,累計保有量將近45萬臺,本土機器人市場占有率也將由2015年的不足5%增長至30%以上,潛在的市場需求價值近5000億元。
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一是先行企業競爭力日益增強。一些龍頭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具備了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一些企業則在細分領域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二是整體技術水平明顯提升。人機協作機器人等高技術含量產品已推向市場,語音、圖像等專有識別技術在國際上處于先進水平,部分關鍵零部件如RV減速器已批量應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的研發和產業化取得實質性進展。三是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寬。工業機器人已經從傳統的汽車制造向機械、物流、電子、化工、輕工、船舶、礦山開采等多領域迅速拓展。服務機器人已在醫療手術、康復、餐飲、消費、消防、公共服務等領域得到應用。四是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在產品、技術、標準認證、合資合作等方面,國際同行間的交流互惠日益廣泛和深入。
但同時也必須認識到,“我國機器人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存在著高端產業低端化和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風險。特別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核心技術缺乏,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六軸及以上的多關節機器人90%來自境外。同時,系統集成及應用能力不足、自主產品可靠性差、缺少知名品牌、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突出。”王瑞祥指出,要獲得更多突破,這些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瓶頸必須盡快突破。
在我國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深入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當下,智能制造被列為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的主攻方向,機器人產業發展已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在新形勢下,我國連續出臺扶持政策及指導意見,加強頂層設計,引導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行業組織在標準體系建設、建立供需對接平臺、加快國際合作等方面加強資源整合,促進機器人產業進步;企業在著力突破關鍵技術、開拓應用領域、與國外優秀企業開展并購及合作等方面加快競合發展。王瑞祥希望行業企業務實創新,并與各國同業加強溝通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動機器人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