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零售”時代來臨 百貨業走過寒冬迎來春的氣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8-08





      過去的五年,是大眾消費火熱、消費熱點頻出、消費業態創新、消費升級趨勢明顯、消費環境改善的五年。隨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費越來越趨向于個性化、時尚化、智能化。隨之而來的是零售業格局的巨變,電商高速增長,傳統百貨轉型壓力倍增,大賣場增長乏力,便利店擴張勢頭迅猛。與此同時,服務消費保持較快增速。其中,餐飲企業紛紛調整經營結構,開發大眾消費;住宿業、旅游業、體育健身業、教育文化和娛樂業呈快速增長態勢;家政、維修等生活性服務業也在互聯網的助推下提質升級。總而言之,一切因需而變。而市場贏家永遠屬于那些洞察消費趨勢變化、緊抓消費升級先機、為滿足消費者需求不斷創新的企業。
      2012年,溫州百貨業在持續多年增長后首次出現下跌。據溫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限額以上百貨業(年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2012年1~12月銷售額為25.86億元,相比2011年28.89億元的銷售額同比下降10.5%,溫州百貨業進入寒冬。溫州市區不少核心商圈出現嚴重的空置化,昔日繁華的紗帽河、第一橋、曹仙巷、下呂浦等地,不少商鋪貼出了“低轉讓費、急轉讓”“店面出租”“店面到期出租”的啟事。
     
      溫州百貨業只是當時全國百貨業的一個縮影。2003年以來中國百貨業經歷了近十年的黃金發展期,順風順水的環境使得百貨業輕易就能保持每年兩位數的增長,也在客觀上導致了百貨業的不思變化,而不思變的百貨業在2012年中國經濟環境發生很大變化的背景下,已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
     
      消費者流失 百貨利潤下降
     
      2012年,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中國百貨行業發展報告》反映出中國百貨業的發展趨向。報告顯示,81家大中型百貨店2012年銷售總額2282.7億元,同比增長僅8.92%;利潤總額60.1億元,同比下降6.14%;銷售利潤率3.08%,同比下降0.78個百分點。同一年,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2012年中國百貨店內人流量負增長,百貨業成為相對不被看好的產業。
     
      2012年,百貨行業出現關店潮。在中國擁有50多家百貨商場的百盛集團在這一年關閉了上海虹橋店和貴陽金鳳凰店。同年,不少其他百貨企業也與百盛一樣紛紛陷入關店的風波,如上海第一百貨淮海店關閉、巴黎春天百貨關閉南寧店、新世界百貨關閉臺州店和匯美店、永旺關閉朝陽大悅城店等。
     
      2012年百貨業遭遇的困境主要是因為實體經濟趨緊,以及虛擬經濟不景氣已經傳遞到了零售終端;其次,商業地產租金無序上漲,百貨店租金也有大幅度提升;再次,人力成本上漲,企業宣傳費用等也水漲船高;另外,網上銷售帶來的消費者分流也是重要原因,網上商家效仿百貨業的深度促銷使百貨業遭受重創。
     
      價格競爭走入死胡同 百貨企業被動觸網
     
      2012年以后,中國百貨店增幅放緩的趨勢更為明顯。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百貨行業協會納入統計的130家會員單位的主營業務利潤雖然增長了2.29%,但利潤總額卻下降了0.87%。
     
      百貨業在應對客流減少、利潤下降的不利局面時,采取的措施很單一,主要手段為價格競爭。不少消費者都能感覺到百貨店打折現象越來越明顯。非當季款低至三折以下,新款也可以有6~8折的折扣。部分消費者甚至養成了百貨店不打折不購物的習慣。價格競爭讓百貨企業走入了死胡同,被普遍看作是一條無法實現持續發展的路。
     
      而這一時期,電商已風起云涌,電商依靠強勁的發展勢頭搶占著傳統百貨的市場份額。在電商的沖擊下,打起價格戰的傳統百貨仍面臨被消費者“拋棄”的命運。百貨企業開始審視自己的弊端,反思長期以來慣用的聯營方式。
     
      在客流流失過程中,百貨企業意識到,聯營比例高的模式導致百貨店經營商品功能喪失、服務顧客功能退化、渠道影響力弱化、盈利空間難以拓展。為實現逆轉,部分企業已走出了加大自營比例、開展電子商務的自我變革之路。部分企業也開始觸網,春天百貨、百盛、王府井百貨都在電子商務方面砸下重金。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已開出網店的百貨品牌并未迎來好日子。新世界百貨網上商城雖然與實體店結合做出不少活動,但流量不理想;百盛網被指華麗有余、實用性不足;春天百貨網上商城“賽特春天”由于流量過低,被迫轉型為賽特奧萊網店。
     
      百貨企業做電商難有起色,有業內人士分析,百貨企業負責人在觀念上的相對保守是主要原因之一。從“看不到”“看不起”“看不懂”到“來不及”,是大多數傳統實體零售企業接觸電子商務的過程。這也就造成百貨企業主即使認可電商的確是未來趨勢之一,但仍對觸網一事持相對保守態度。因為百貨企業主只是將做電商看做“保命”之舉,而未把發展電商提升到投資布局的高度。
     
      解決供需錯配問題 靠精準定位重拾失地
     
      2014年,零售市場競爭狼煙滾滾,新興業態與網上購物持續分流傳統百貨店,消費客群流失帶來的業績惡化讓百貨業備感壓力,多數百貨企業投身全渠道變革但無明顯起色。百貨業面臨重塑供應鏈、轉變經營模式、尋找新盈利點等多重課題。一些百貨企業意識到,百貨的經營重心與核心競爭力應該為商品銷售,應更多地掌握獨家資源,通過個性化、差異化的品牌與商品重新捕獲消費者。不少百貨企業加快從聯營向自營過渡。
     
      2015年,百貨關店潮越演越烈。為了應對競爭壓力,部分百貨零售企業進一步從關注商品轉向關注顧客,從經營商品轉向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由滿足需求到創造需求,圍繞開發消費體驗、轉變經營模式、布局全渠道、發展智慧商業等進行了全方位的積極探索和實踐。為了增強競爭力,傳統百貨店業態在升級轉型道路上艱難地摸索前行,許多百貨企業還拓展購物中心、奧特萊斯、便利店業態以形成成多元化的消費形象。
     
      2016年,百貨業回歸零售本質,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商品為本、服務至上成為許多百貨企業的共識。部分百貨企業向供應鏈上游延伸,進一步轉變經營模式;部分百貨企業擁抱互聯網,打造智慧型商業;還有部分百貨企業協同多業態發展,實現業態迭代升級。盡管2016年由于競爭加劇,一些弱勢百貨企業由于虧損等原因無法持續經營逐漸退出,但一些強勢企業和專注于模式創新的企業呈現出逆勢增長態勢。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百貨行業的發展趨勢將逐步明確。優勝劣汰之后,優質百貨企業將迎來新的成長周期。同時,龍頭百貨企業將逐步優化供應鏈,提升營運能力、大數據能力、物流能力,并形成差異化,以提升綜合競爭力。
     
      隨著“新零售”時代的來臨,中國百貨業的轉型創新勢如破竹,走過寒冬的百貨業已嗅到春的氣息。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低落情緒散去 百貨業踏出轉型新節奏

      2016年,中國百貨行業呈現繼續趨緩的態勢,呈現出許多新特點。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會長楚修齊認為,2016年百貨業發展呈現兩極化態勢,一些強勢的百貨零售企業,或者是專注于創新的企業,仍然在逆勢增長。
      2017-05-05
    • 百貨業發力自有品牌要邁幾道坎兒

      零售行業已進入“戰國時代”,各種業態相交混戰。隨著超級市場、購物中心和網上購物等新型零售業態的興起與迅猛發展,傳統百貨商店受到了巨大沖擊。其中,一些自有品牌的發展更是面臨著諸多挑戰。
      2017-06-23
    • 百貨業復蘇強勁 調整升級仍是主旋律

      百貨業復蘇強勁 調整升級仍是主旋律

      從已經發布財報的企業來看,百貨行業整體正呈現出回暖態勢,雖然依舊幾家歡喜幾家愁,但可以看出大多數企業已經實現盈利,調整門店、轉型升級等措施也初見成效,并仍然是行業的主旋律。
      2017-09-18
    • 中國百貨業:品質釋魅力,調改迎新機

      中國百貨業:品質釋魅力,調改迎新機

      2021年在疫情反復、消費乏力等多重不利因素之下,多家百貨企業業績創歷史新高。他們的業績證明,百貨店仍是時尚和品質消費的主渠道。
      2022-04-18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