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三季度礦產資源形勢綜合分析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10-13





      礦業回升勢頭初步形成 維護向好局面任務艱巨——前三季度礦產資源形勢綜合分析
    kuangchanziyuan
    資料圖:礦產開發(圖片來源:互聯網)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復蘇的步伐逐漸穩健,在今年7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7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5%,2018年增長3.6%,明顯好于2016年的3.1%。中國經濟結構正在不斷調整優化,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有利格局,發展動能正有序轉換,各種礦產品價格指數整體震蕩上揚,采礦業利潤顯著增長,煤炭等行業投資有恢復增長的跡象,礦業活動相對趨于活躍,市場企穩回升的勢頭初步形成。同時,生態文明建設、安全生產大檢查、環保督察、“綠盾2017”等重大專項行動,將對我國礦業發展產生深刻影響,維護當前礦業市場向好的局面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在跟蹤分析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對2017年前三季度礦產資源形勢分析如下:
     
      全球礦業指數回升增長,礦業活力逐步釋放
     
      全球礦業指數總體走出低迷,進入緩慢復蘇階段。全球礦業從2016年開始有復蘇的跡象,經過一年多的調整期,目前不僅總體走出了2013年~2015年的低迷期,而且延續了2016年復蘇的勢頭。SNL金屬和礦業咨詢公司的項目鏈活動指數(PAI,PipelineActivityIndex)顯示,2016年~2017年,PAI指數呈波浪式上漲態勢。
     
      礦業公司礦業活動復蘇跡象顯現。過去兩年完成的大部分并購交易都是由于礦業公司身處困境而被動進行的,但是最近半年,礦業公司似乎更熱衷于項目推進,而不是專注于生存和重組。過去3個月,一些主要礦業公司一直在回購債務。此外,全球鉆探活動顯著增加,預示著礦業活動有較為明顯的復蘇跡象。
     
      礦產品價格指數震蕩上揚,礦業效益顯著改善
     
      礦產品價格指數震蕩上揚。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礦產品價格指數監測和跟蹤研究成果表明,主要礦產品價格指數在經歷了半年的調整之后,于最近兩個月開始企穩回升,特別是非能源礦產品,其價格指數呈現大幅回升趨勢。2017年8月,全國能源礦產品價格指數為69.5、非能源礦產品價格指數為82.7,全國主要礦產品價格指數為71.3,分別比2017年6月上漲3.2%、11.7%、4.5%。
     
      采礦業利潤顯著增加,行業效益明顯好轉。主要礦產品價格整體回升,使得采礦業利潤總額同比顯著增長。2017年1~7月,全國采礦業利潤總額2795.5億元,同比增加2423.4億元,同比增長788.9%。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利潤總額1714.0億元,同比增加1568.5億元(去年同期145.5億元),增長了10.8倍;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總額232.9億元,同比增加619.2億元(去年同期虧損386.3億元);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利潤總額分別為267.4億元、354.1億元、22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6%、47.1%、8.5%。
     
      價格回暖促使行業效益顯著改善。一是隨著油價回升,今年上半年國內“三桶油”利潤實現大幅上漲。其中,中石油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26.76億元,同比增加121.45億元;中石化實現凈利潤279億元,同比增長40.1%;中海油實現凈利潤162.5億元,同比增長50.9%。二是國際市場煤價自去年7月后快速回升,今年1~7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1714億元,同比增長13.7倍。三是普氏62%鐵礦石1~8月平均價為73.65美元/噸,同比增長36.7%,規模以上礦山企業1~7月實現利潤267.4億元,同比增長71.3%。四是有色金屬產品價格震蕩上行,效益持續向好。1~6月,全國有色金屬行業實現利潤1115億元,同比增長55.47%。五是稀土價格持續走高。國內稀土價格指數主要受鐠、釹價格影響,氧化鐠釹均價由今年1月的259元/千克上漲至7月末的375元/千克,漲幅44.79%,上游原材料行業實現扭虧為盈。
     
      礦業市場投資動力雖然總體依然不足,但是有色金屬礦產投資有恢復增長的跡象。采礦業利潤大幅回升并沒有完全激發市場投資信心釋放。2017年1~8月,全國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5649億元,同比減少7%。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投資額分別為1682億元、1432億元、498億元、750億元、1120億元,同比分別增加0.1%、0.9%、-22.3%、-20.4%、-10.9%。其中8月份,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投資額分別為269億元、213億元、69億元、110億元、146億元,環比分別增加-10.3%、7%、-18.8%、6.8%、-5.8%。
     
      需要注意的是,民間辦礦意愿依然不強。2017年1~8月,民間采礦業投資3130億元,同比減少14.2%,環比減少13.7%。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投資額分別為913億元、110億元、353億元、583億元、1052億元,同比分別減少8.2%、17.4%、29.8%、13.7%、12.5%。2017年8月份,民間采礦業投資441億元,環比減少13.7%,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投資額分別為138億元、18億元、53億元、83億元、138億元,環比分別增加-26.2%、0%、-20.9%、9.2%、-3.5%。
     
      礦業行業指數呈現波動上揚特征,回升勢頭初步形成
     
      我國礦業市場仍然屬于結構性調整,呈現出穩中向好的平臺期。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礦業行業指數監測和跟蹤研究成果表明:2017年8月,全國煤炭行業指數121.9,同比增長3.2%,環比增長0.5%;有色金屬行業指數為180.8,同比增長4.2%,環比增長0.5%;黑色金屬行業指數為138.4,同比增長0.8%,環比增長0.3%;油氣行業指數為115.9,同比增加0.6%,環比增長0.3%。
     
      今年以來,我國礦業市場行情穩中向好,與國民經濟整體走勢相吻合。當前,我國礦業行業繼續處于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時期,以“三降一去一補”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利推進。與此相適應,中國礦業行業指數以溫和上升為主基調,沒有出現大幅度震動。8月份,中國礦業行業指數總體走勢向上,但是上升幅度不大,屬于結構調整中的穩中向好的平臺發展期。
     
      原油產量下降,金屬礦產品產量持續擴張。在礦產品價格上漲的驅動下,大部分礦產品產量都出現了積極的恢復性增長態勢。一是原油產量減少,天然氣和煤炭產量有所增長。2017年1~7月,全國原油、常規天然氣、原煤產量分別為11279萬噸、858億方、20.0億噸,同比分別增長-4.8%、8.8%、5.4%。二是金屬礦產品產量繼續增長。2017年1~7月,全國粗鋼產量4.9億噸,同比增長5.1%;銅精礦、鉛精礦、鎳精礦、錫精礦金屬料產量分別103.2萬噸、130.1萬噸、5.6萬噸、5.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4.1%、8.1%、4.9%、3.8%、-0.8%。
     
      礦產品貿易指數呈現下行態勢,國內供應對進口礦產生了顯著替代效應。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礦產品貿易指數監測和跟蹤研究成果表明:今年3月,礦產品貿易指數一度升至2015年以來的最高值,隨后再次進入下行通道,7月份礦產品貿易指數較年初下降11.58%,環比下降8.70%。其中,礦產品出口指數較年初上升34.41%,環比上升1.63%,上升趨勢顯著;礦產品進口指數較年初下降14.74%,環比下降10%。
     
      國內礦產品產量恢復性增長對進口礦產生了顯著的替代效應。2017年7月,全國原煤、鐵礦石等大宗礦產品進口量較年初分別減少21.88%、6.25%。
     
      主要礦產品供需面正在調整。去產能導致中國大宗礦產品供需面發生了變化,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供應和需求基本同步增長。例如煤炭,2017年1~7月與上年同期相比,產量同比增長5.4%,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5.3%。第二,需求增加而供應減少,例如原油,2017年1~7月與上年同期相比,原油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8.1%,產量卻同比減少4.8%。第三,供應增長幅度小于需求增長幅度。例如鐵礦石,2017年1~7月與上年同期相比,產量同比增長7.7%,而表觀消費量同比卻增長15.9%。
     
      礦產資源管理改革持續推進,礦業權活躍指數反彈回升
     
      2017年,礦產資源管理改革持續深入推進。一是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持續推進,山西等6個試點省按照試點工作方案有序推進試點。二是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聯合印發《礦業權出讓收益管理暫行辦法》,權益金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三是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制度推進順利,全國已完成2.5萬多個探礦權、7萬多個采礦權信息公示。四是落實礦產資源領域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印發《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工作方案》,全面推進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退出工作。
     
      盡管如此,在礦業利潤大幅回升和有色金屬礦業投資恢復增長的驅動下,礦業權活躍指數呈現上揚態勢。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礦業權活躍指數監測研究成果表明:我國探礦權、采礦權季度活躍指數自2013年四季度達到峰值以來,總體呈震蕩下行趨勢,但是在2017年以來出現了明顯的反轉跡象。
     
      其中,探礦權活躍指數延續了二季度的反彈趨勢,但是具體原因有所不同:二季度探礦權活躍指數反彈主要受大量地熱探礦權出讓影響,三季度則主要因貴州省集中出讓了一大批金屬礦探礦權。剔除個別礦種或省份因素,在中央持續加強環保督查,我部組織清理退出自然保護區內礦業權的背景下,我國探礦權市場總體仍較為冷清。采礦權活躍指數反彈則主要因建筑用砂石粘土采礦權出讓數量增加所致,這與實體經濟增速的趨穩回升有關。
     
      三季度的7~8月,全國礦業權市場競爭出讓探礦權165個,是二季度4~5月出讓數量的4.3倍,主要原因是貴州省競爭出讓探礦權160個,其余僅天津、內蒙古、四川共競爭出讓5個探礦權。出讓探礦權合同總金額13.69億元,是二季度同期的11.5倍。7~8月共轉讓探礦權32個,比4~5月增加23%,主要出讓礦種為鉛、鐵、金、銻、鋁土,占出讓數量的4/5。7~8月,競爭出讓采礦權145個,比4~5月份增加45%;出讓合同總金額30.94億,是4~5月的11.5倍,出讓礦種主要為建筑用砂石粘土礦。轉讓采礦權127個,比4~5月增加20%。
     
      思考與建議
     
      圍繞筑穩礦業復蘇基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重大任務,2017年前三季度,國務院、相關部委發布了系列文件,并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其中涉及礦產資源管理方面的初步統計有96項。
     
      在礦產領域,圍繞健全礦業市場體系等方面的基礎性文件主要有《國務院發布關于印發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7〕29號)、《礦業權出讓收益征收管理暫行辦法》(財綜〔2017〕35號)、《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礦業權出讓制度改革方案》等方面。這些措施主要立足服務于中長期資源管理,但是從目前礦業持續穩定增長動力不足、生態文明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的現實問題看,需要持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堅定不移地推進礦業向更多層面更深層次發展;需要妥善處理自然保護區內的礦產勘查開發問題,努力開創中國礦業勘查開發新格局。
     
      發揮“政策去產能、市場驅產能、企業凍產能”機制作用,堅定不移地推進礦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礦業困局主要歸結于“供需錯位”導致的結構性失衡所致,化解危機、走出困局,其關鍵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精神,并基于增加資源數量、提高資源質量、改善資源功能的資源治理,打贏化解過剩產能攻堅戰,盡快推進礦業復蘇。
     
      一是鞏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逐步強化市場“去產能”的作用,防止落后產能死灰復燃。行政手段去產能效果立竿見影,但是成本高昂,出現復產的可能性極大;市場化去產能時間緩慢,但效果持久,一般不會反復。因此,在去產能過程中,應注重以政策的去產能向以市場的驅產能轉變,并逐步強化市場手段。市場手段去產能,首先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盡量不采取諸如“拉郎配”等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政府和市場各司其職、各盡其力。一方面,利用法律法規的約束和環保、質量、安全等各種標準門檻,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依法依規推動過剩產能退出;另一方面,政府確定規則,例如信貸政策調整等,會引發市場連鎖反應,市場將據此優化供給結構,促進優勝劣汰。通過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產能建設體制機制,逐步驅除不良產能、劣質產能和一些邊際項目產能,使得市場良性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推進礦業領域化解過剩產能,應區分礦種類別差別對待。第一,繼續做好產能退出政策支持和兼并重組等工作,并按法定程序,不僅堅決關停違規產能,而且要破產部分劣質產能,扎實推進煤炭行業過剩產能有序退出。第二,對于大宗金屬礦產,正規合格礦山的產能如非特殊原因,力求不化解,化解過剩產能的重點集中在冶煉環節。第三,傳統優勢礦產必須通過強化開采秩序、清理冶煉市場等措施,進行全產業鏈去產能。第四,對鉛等個別環境損害較大且有替代資源的礦產,可以先重點化解發達地區及生態脆弱區礦山的產能,并根據新能源發展的節奏和速度,化解冶煉環節過剩產能。
     
      二是通過技術創新,改造一批產能,增加有效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通過技術創新提質增效,促進過剩產能升級轉化為優質產能。對礦山企業來說,引進先進的裝備和采用適用先進的工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有很大空間,就能做到優質有效供給。
     
      三是適應轉型升級,整合、創新一批產能,滿足結構變化的新需求。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新動力的成長勢頭正在加快,需要適應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升級、傳統業態向新業態升級對資源需求帶來的結構新變化,整合、創新產能,有力有度有效地推進礦業轉型發展。其中,包括勘查開發主攻礦種從大宗礦產向戰略新興礦產轉變,及時補齊短板,解決勘查結構優化調整等問題,滿足市場對鈷、鈮、鉭以及石墨、螢石等新興戰略礦產的新需求;包括勘查開發布局要適應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調整,瞄準與國家宏觀發展戰略契合的新區域,構建綠色礦業發展模式,要注重數量、質量和生態環境有機統一的項目投放,不要形成先天落后或過剩的業態;包括適應產業鏈調整的需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大局,提高標準和準入門檻,并通過采用新技術,開辟資源開發利用新空間,充分體現資源開發仍是重要的物質基礎和資源基礎。
     
      四是注重發揮資源型城市和國有企業在去產能中的作用。資源型城市在全國去產能戰略中要擔當重要的責任和任務,要分階段有計劃推行,即遵循先南后北、先小(縣級市)后大(地級市)的原則,有序調整產能分布空間結構。國有企業去產能,應采取減量重組、股權置換等金融手段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清出“僵尸企業”,確保化解過剩產能工作不“翻燒餅”。
     
      此外,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要嚴防部分鋼鐵、有色等產業資本在結構調整中轉投產業規模較小的稀有稀散金屬或石墨等非金屬礦產行業,防止造成次生性產能過剩的被動局面。
     
      堅持問題導向,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定不移地推進礦業向更多層面更深層次發展。新常態下,我國資源供需、資源配置方式和資源管理方式發生了重大趨勢性變化,資源約束從數量約束向質量約束和生態約束轉變,資源開發利用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超出了資源本身問題,用全球第四大國的稟賦支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快速工業化進程,必須要在與自身能力相適應的范圍,以保障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通過強化地質工作,優化地勘投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樹立新型資源安全觀,為礦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以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為目標,通過技術和制度創新,推動資源開發和利用方式革命,調整資源利用結構,提高資源生產力,樹立新型資源利用觀,推進以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為核心的資源革命;堅持效率至上和資源保護的原則,統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開展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探索開發和保護的邊界,以服務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樹立新型資源生態觀,努力建設綠色礦業;完善礦業開發收益分配機制,以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為目標,樹立新型資源價值觀,不斷推進礦業開發惠民利民。
     
      妥善處理自然保護區內的礦產勘查開發問題,努力開創中國礦業勘查開發新格局。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一直存在,并且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社會和公眾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烈,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我國國家級重要成礦區帶、重點勘查開發區域與生態敏感區重疊較多,大量生產礦山處于生態敏感區內。據統計,國家自然保護區與全國重點成礦區帶、重點勘查區的重疊面積分別為40萬平方千米、6.37萬平方千米,分別占重點成礦區帶和重點勘查區面積的10%、13.63%。自然保護區內探礦權和采礦權數量約占總數的1/4。在新的政策下,這部分礦業權將要退出,礦產勘查空間和投入不斷減少,必將改變部分礦種的勘查開發空間格局。全面清理各類保護區內已有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項目,研究制定退出補償方案,并以儲備為目的,探索在自然保護區內由國家財政出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進行勘查,將保護區內已探明和新發現的大中型礦產地納入儲備管理,努力開創中國礦業勘查開發新格局。(作者: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礦產資源形勢分析小組)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2017年上半年我國礦產資源形勢分析報告

      2017年第二季度,全國主要礦產品價格指數震蕩下行,初步改變了2016年以來礦業市場總體呈現持續反彈回暖的態勢,礦業投資持續萎縮,礦業權市場繼續清冷,使得前期恢復性增長的行情告一段落。
      2017-07-14
    • 2017年度礦產資源形勢分析

      從中國看,一是礦產品價格指數震蕩上揚。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價格指數研究表明,主要礦產品價格在2015年底觸底的基礎上,進入了持續反彈上漲新時期,礦業市場信心逐漸恢復,市場活力不斷增強,礦業復蘇動能正在生成。
      2018-01-24
    • 關注危機礦產——新時代礦產資源利用新趨勢觀察

      關注危機礦產——新時代礦產資源利用新趨勢觀察

      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和近20種礦產消費的第一大國,礦業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基礎產業,礦產資源在服務國家安全能力建設、服務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中等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8-03-13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