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船舶工業瞄準高質量發展目標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2-19





      近日,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的《2017年船舶工業經濟運行分析》(以下簡稱“《分析》”)指出,2017年,我國三大造船指標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位居世界第一,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2018年,全球經濟發展將趨于穩健,預計明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在7000萬—7500萬載重噸,海洋工程裝備成交額約130億美元,新船價格有小幅上漲的可能。新形勢下,造船企業應堅定不移推動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為步入世界造船強國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先進國家行列而奮斗。

    chuanbo
    (圖片來源:互聯網)
     

      1、抓住時機造船業再創佳績


      2017年是國際船舶市場經過長時間調整后的回升之年,我國船舶工業緊密圍繞產業政策,抓住市場回暖的有利時機,在全行業的艱苦努力下,取得了三大造船指標繼續領先等良好業績。


      國際市場份額位居第一,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分析》指出,新接訂單向優勢企業集中趨勢明顯,前10家企業新接訂單量占全國73.4%。骨干船企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有5家企業進入全球完工量前10強,有4家企業進入全球新接訂單量前10強。


      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品牌建設有序開展。去年,全球首艘3.88萬噸智能船舶、全球最先進6000噸拋石船、8.4萬立方米超大型氣體運輸船、飽和潛水支持船等一批高端船型和海洋工程裝備成功交付。批量承接了全球最大的2.2萬TEU雙燃料集裝箱船、17.4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船、17.4萬立方米浮式液化天然氣存儲及再氣化裝置(LNG-FSRU)、30萬噸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等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訂單,新接訂單修載比達0.34。


      精耕細作細分市場,主動引領市場需求。2017年,我國骨干船企積極開展特種船舶、江海聯運船舶、中小型船舶、遠洋漁船等市場的開拓,成績斐然。成功交付全球首艘三瓣獨立C型儲罐液態乙烷氣體運輸船、全球首制2.5萬噸LNG高壓雙燃料雜貨船,亞洲最大的自航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國內首艘純電動自卸貨船實現下水;我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主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探索海洋礦產資源、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空間資源等非油氣市場的開發。


      扎實推進精益管理,多措并舉降低成本。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7.2萬噸成品油船首制船比計劃節點提前17天下水,超大型原油船(VLCC)塢內建造周期不斷縮短;黃埔文沖持續開展降本增效工作,降低成本費用超過3億元,金海智造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光伏發電屋頂項目,每年節省電力成本10%,舟山萬邦永躍修造有限公司引進修船機器人提高平均作業效率3倍;南通中遠海運川崎通過智能制造實現了生產模式轉型,其船舶制造智能化車間采用自動化生產線提高生產效率3倍;招商局集團、中船重工等通過發行公司債券節約融資成本。


      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船配產業質量升級。全球首臺微引燃雙燃料發動機、國內首臺帶自主研發高壓選擇性催化還原(SCR)系統船用低速柴油機、世界直徑最大船用螺旋槳交付使用;自主研發具備主動升沉補償功能的電驅動海洋絞車、CS21船用中速柴油機、全航速減搖鰭、R6系泊鏈、GCS1000齒輪箱等產品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青島雙瑞BalClor系列壓載水管理系統成為亞洲首家獲得美國海岸警衛隊(USCG)型式認可證書的產品。


      2、難題未解行業形勢依然嚴峻


      《分析》強調,受國際船舶市場深度調整的影響,“融資難”“接單難”“交付難”“盈利難”等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船舶工業面臨形勢仍然嚴峻。


      “融資難”問題未能得到有效緩解。2017年,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建造企業風險的關注度,部分銀行已經出現收緊授信或延長授信審批的情況,增加了企業的融資難度。


      手持訂單連續下降,去產能工作任重道遠。我國手持船舶訂單已連續4年下降,大部分船企只能維持1年左右的工作量,在保證連續生產能力方面面臨嚴峻挑戰。從需求側來看,國際新造船市場年均8000萬噸左右,我國可承接到40%多的市場訂單。面對新船需求的新常態,只有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努力做好去產能工作,船舶行業才能真正走出低谷實現復蘇。


      綜合成本快速上升,盈利空間大幅萎縮。2017年,新船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新船價格與成本倒掛矛盾凸顯。一方面,船舶市場需求價低量少、船企開工不足、交付困難、兩頭受壓。另一方面,2016年年末以來,以船板為主的原材料價格持續高漲,平均漲幅超過40%,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現連續性上漲,企業財務費用增多,勞動力不足導致用工成本剛性上漲;企業改單延期交付現象增多,管理費用持續增長。船舶企業綜合成本的快速上升大幅擠壓了船企的利潤空間,行業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可持續發展受到沖擊。


      外部環境持續惡化,在手項目風險加大。據統計,我國船企手持各類海工平臺涉及合同終止和棄船項目明顯增多,這些項目被船東反復要求延期交付,最終還是被棄船,對船廠生產經營造成極大影響。


      3、五大建議推動提質增效


      2018年,國際海運需求略有增長,老舊船舶不斷淘汰,過剩運力將進一步消化和吸收,新船市場有望繼續保持活躍。全球油氣開發將繼續回暖,市場熱點仍將集中在浮式生產平臺、海上風電場建設運維裝備以及LNG相關裝備等領域。預計2018年,我國船舶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將繼續處于低位,造船完工量或將有所下降,新接訂單比2017年或有提高,年底手持訂單約8000萬載重噸。


      《分析》對2018年船舶工業發展提出了五大建議——


      堅定不移推動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全行業應以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為核心,以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為重要抓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堅定不移地推動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為建成規模實力雄厚、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結構優化的船舶工業體系,為步入世界造船強國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先進國家行列而奮斗。


      多措并舉破解船舶工業“融資難”困局。建議金融機構在做好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能夠分企施策,根據實際情況對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實行差別化的授信政策,不斷創新融資模式,加大對優質船企的融資支持力度。各企業應主動尋求多元化融資方式,通過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優化融資結構。嘗試在對外貿易及相關投融資活動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降低匯率風險,減少匯兌成本。鼓勵優質骨干企業開展市場化債轉股,降低資產負債率。


      統籌兼顧船舶工業去產能和結構調整。盡管我國骨干船企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全行業要充分認識國際造船市場供過于求的矛盾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存在的基本事實,高度重視去產能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堅決遏制以建造高技術船舶擴張產能的沖動,堅持走市場化、法制化去產能道路。積極開拓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產業與旅游、漁業、可再生能源、深海空間和礦物資源開發等領域的結合,拓展細分市場主動創造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進一步做好企業技術創新和提質增效。一方面,必須適應市場結構的變化,密切聯系船東,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努力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綠色環保船舶、打造品牌船型,以技術引領市場。另一方面,在船價低迷,制造業綜合成本不斷上漲的雙重壓力下,加強成本控制和管理,已成為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應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為核心推進各項工作。通過加強財務管理,狠抓降本增效,推進兩化融合,發展智能制造,實行精益造船,控制采購成本,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加強海洋工程裝備在手訂單風險管控。各企業應充分認識海工項目風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和完善海工項目全流程管理和風險防范,減少企業自身違約風險因素。對在建項目,結合客戶具體需求,幫助客戶解決融資和運營租賃等方面的困難,為裝備交付創造條件;對已出險項目,緊密跟蹤仲裁、賠付等工作進展情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記者 甘琛)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中國船舶工業:釋放潛能邁向造船強國

      中國船舶工業:釋放潛能邁向造船強國

      總體來看,隨著中國造船業的快速崛起,從衡量造船業整體發展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這三大世界造船指標來看,中國造船業已多年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2017-10-19
    • 成果顯著 船舶工業面臨形勢仍然嚴峻

      成果顯著 船舶工業面臨形勢仍然嚴峻

      2017年,《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正式發布。
      2018-02-05
    • 船舶工業:三大主力船型市場乍暖還寒 復蘇曲折

      船舶工業:三大主力船型市場乍暖還寒 復蘇曲折

      據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由于世界經濟復蘇勢頭良好,去年國際船舶市場出現一些起色,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輪三大主力船型市場新船需求均大幅反彈,同時“交付難”局面有所緩解,但新船價格仍在低位...
      2018-03-01
    • 中國船舶工業困難與機遇并行

      中國船舶工業困難與機遇并行

      從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公布的2017年行業數據看到,全國三大造船指標兩增一降。全國造船完工426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 9%;承接新船訂單337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0 1%
      2018-03-19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