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公布的2017年行業數據看到,全國三大造船指標兩增一降。全國造船完工426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9%;承接新船訂單337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0.1%;1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872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2.4%。2017年,全國完工出口船394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7.9%;承接出口船訂單281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2.9%;12月底,手持出口船訂單786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4.7%。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2.4%、83.4%和90.2%。
(圖片來源:互聯網)
總體來看,未來一段時期,在手訂單并不多。在今年船舶行業市場需求量出現下滑的局勢下,如何修煉內功,使行業健康發展是企業尋求的目標。
行業計劃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正式發布。《行動計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引導船舶企業健康平穩發展,同時2017年也是國際船舶市場經過長時間調整后的回升之年。我國船舶工業緊密圍繞產業政策,抓住市場回暖的有利時機,在全行業的艱苦努力下,取得了三大造船指標繼續領先、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產融結合更加深入、船配產業質量升級、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良好業績。但受國際船舶市場深度調整的影響,“融資難”、“交付難”、“盈利難”等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船舶工業面臨形勢仍然嚴峻。
“融資難”問題未能得到有效緩解
2017年,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建造企業風險的關注度,部分銀行已經出現收緊授信或延長授信審批的情況,增加了企業的融資難度。盡管市場有所回暖,但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仍處于低谷期,企業的現金流大幅萎縮,行業內骨干大型企業都面臨著資金緊張的問題。船舶行業“融資難”問題未能得到有效緩解。
去產能工作任重道遠
近年來,各主要造船國都在努力化解過剩產能,但與新船需求的大幅收縮相比,船企新接訂單難以滿足正常生產需求。我國手持船舶訂單已連續4年下降,大部分船企只能維持1年左右的工活量,在保證連續生產能力方面面臨嚴峻挑戰。從需求側來看,國際新造船市場年均8000萬噸左右,我國可承接到40%多的市場訂單。面對新船需求的新常態,只有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努力做好去產能工作,船舶行業才能真正走出低谷實現復蘇。
盈利空間大幅萎縮
2017年,受手持船舶訂單下降、開工船缺口增大的影響,新船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新船價格與成本倒掛矛盾凸顯。一方面,船舶市場需求價低量少、船企開工不足、交付困難、兩頭受壓。另一方面,2016年年末以來,以船板為主的原材料價格持續高漲,平均漲幅超過40%,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出現連續性上漲,企業財務費用增多,勞動力不足導致用工成本剛性上漲;企業改單延期交付現象增多,管理費用持續增長。船舶企業綜合成本的快速上升大幅擠壓了船企的利潤空間,行業盈利水平大幅下降,可持續發展受到沖擊。
2017年,國際知名海工運營商哈菲拉航運、潮水公司、法斯塔德航運等申請破產或籌劃債務重組對海工裝備建造市場打擊巨大,船企手持海工平臺項目延期交付和棄船現象愈演愈烈,市場環境持續惡化。據統計,我國船企手持各類海工平臺涉及合同終止和棄船項目明顯增多,這些項目被船東反復要求延期交付,最終還是被棄船,對船廠生產經營造成極大影響。海洋工程裝備產品定制化的特點,使之轉手出售的難度極大,當前海工產業技術日新月異,船企在手海工項目的棄船風險不斷集聚,交付形勢尤為嚴峻。
2018年的預測
2018年,全球經濟發展將趨于穩健,航運市場有望穩中向好。國際海運需求略有增長,老舊船舶不斷淘汰,過剩運力將進一步消化和吸收,新船市場有望繼續保持活躍。預計2018年全球新船成交量在7000萬~7500萬載重噸,海洋工程裝備成交量約130億美元,新船價格有小幅上漲的可能。大型船舶成交量將在2018年有所回落,部分中小型船舶成交將會活躍,豪華郵輪、汽車運輸船、客滾船等少數特種船市場仍然值得關注。全球油氣開發將繼續回暖,市場熱點仍將集中在浮式生產平臺、海上風電場建設運維裝備以及LNG相關裝備等領域。
預計2018年,我國船舶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將繼續處于低位,造船完工量或將有所下降,新接訂單比2017年或有提高,年底手持訂單約8000萬載重噸。
幾點建議
堅定不移推動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2018年,是船舶工業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全行業應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和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貫徹落實《船舶工業深化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6~2020年)》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等政策提出的重點任務,以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為核心,以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為重要抓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堅定不移地推動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為建成規模實力雄厚、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結構優化的船舶工業體系,為步入世界造船強國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先進國家行列而奮斗。
多措并舉破解船舶工業“融資難”困局。當前,我國船舶工業正處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金融支持,特別是融資能力是船舶工業能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建議金融機構在做好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能夠分企施策,根據實際情況對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實行差別化的授信政策,不斷創新融資模式,加大對優質船企的融資支持力度。各企業應主動尋求多元化融資方式,通過在境內外上市融資、發行各類債務融資工具,優化融資結構。嘗試在對外貿易及相關投融資活動中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降低匯率風險,減少匯兌成本。鼓勵優質骨干企業開展市場化債轉股,降低資產負債率。
統籌兼顧船舶工業去產能和結構調整。當前,全球造船市場新船需求有所回升,但冷靜分析,2017年成交量與“十二五”和“十一五”期間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手持船舶訂單規模不斷萎縮。盡管我國骨干船企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全行業要充分認識國際造船市場供過于求的矛盾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存在的基本事實,高度重視去產能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堅決遏制以建造高技術船舶擴張產能的沖動,堅持走市場化、法制化去產能道路。積極開拓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產業與旅游、漁業、可再生能源、深海空間和礦物資源開發等領域的結合,拓展細分市場主動創造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進一步做好企業技術創新和提質增效。當前,世界船舶科技發展迅速,國際造船新規范、新標準頻繁出臺,船東對技術、質量要求更加嚴格,日韓等主要競爭對手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使我國船舶工業面臨更大的挑戰。一方面,我們必須適應市場結構的變化,密切聯系船東,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努力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綠色環保船舶、打造品牌船型,以技術引領市場。另一方面,在船價低迷、制造業綜合成本不斷上漲的雙重壓力下,加強成本控制和管理,已成為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應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為核心推進各項工作。通過加強財務管理,狠抓降本增效,推進兩化融合,發展智能制造,實行精益造船,控制采購成本,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加強海洋工程裝備在手訂單風險管控。當前,國際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外部市場環境嚴峻,在手海工項目訂單延期交付,甚至撤單情況頻發。各企業應充分認識海工項目風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和完善海工項目全流程管理和風險防范,減少企業自身違約風險因素。對在建項目,結合客戶具體需求,幫助客戶解決融資和運營租賃等方面的困難,為裝備交付創造條件;對已出險項目,緊密跟蹤仲裁、賠付等工作進展情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