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韓船企開啟“搶單大戰” 中國何以保持領先優勢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3-08





      2018年開年伊始,中日韓三國早早便開啟了造船搶單大戰。在三大造船國的競爭中,日韓激烈角逐,中國則一騎絕塵、遙遙領先。然而,位居領先地位的中國卻不能高枕無憂,雖然在訂單上中國有著很大的優勢,然而就訂單質量來說,中國還是與日韓有著較大差距。那么在2018年,中國又該如何在繼續保持既有優勢的基礎上保持領先地位?
    chuanbo
    (圖片來源:互聯網)
      A、日韓船企競爭日趨激烈
     
      2018年搶單大戰剛開始,日本造船企業承接新船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均超過韓國船企,這令韓國感到擔憂。韓國經濟網近日刊文指出,韓國船企在今年1月的接單成績不如日本船企,原因之一在于韓國造船業目前正處于結構重組期,為日本船企實現反超創造了機會;在今后一段時期,韓國船企與日本船企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根據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統計數據,2018年1月,全球造船業共成交新船訂單85艘,合計約286.8萬修正總噸(CGT),相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其中,韓國船企獲得新船訂單17艘,合計66.2萬CGT,以CGT計,約占全球訂單總量的23.1%;日本船企獲得新船訂單20艘,合計72.1萬CGT,占比約為25.2%,同比大幅增長。在去年1月,韓國船企承接新船訂單總量占比約為33%,日本船企僅為4%左右,由此看來,日本船企2018開年接單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在手持訂單方面,日本船企也略微領先韓國船企。截至2018年2月初,日本船企手持訂單量達1609.7萬CGT,而韓國船企手持訂單量為1524.8萬CGT。
     
      克拉克松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1月,韓國船企手持訂單量趕超日本船企,而日本船企在2016年11月實現反超。自那時起,日、韓兩國船企手持訂單量在“你追我趕”中“并駕齊驅”。2018年1月末,韓國船企手持訂單量高于日本船企;但是進入2月后,日本船企又追趕上來,領先韓國船企。
     
      韓媒分析稱,日本造船業近年來聚焦于環保型船建造領域,而國際海事組織(IMO)正加大力度實施相關政策法規保護海洋和大氣環境,可以預見,未來韓國船企與日本船企之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B、韓國三大船企復蘇勢頭強勁
     
      雖然在搶單大戰中,韓國被日本彎道超車,但韓國顯然不會如此老實的接受自己第三的位置。
     
      韓媒報道,韓國政府大幅放寬“接單準則”,默許船企可低于成本3%-6%承接訂單,或將掀起新一輪價格戰。
     
      21日,韓國政府通過海洋金融綜合中心發布新的“接單準則”,核心內容是韓國大型船企聯合接單或是韓國本土船東訂造的情況下,不受“接單準則”限制。據此,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聯合承接的11艘22000TEU集裝箱船訂單、現代商船在韓國船企訂造的多筆訂單均不受“接單準則”限制。
     
      自今年年初以來,韓國三大船企現代重工、大宇造船和三星重工接單量持續增長,繼去年年底接單量開始回升之后,韓國造船業復蘇勢頭強勁。
     
      據報道,現代重工今年1月接獲了共計14艘新船訂單,總價值約為8億美元,接單量相當于去年同期的4倍左右,同時也是自2014年以來現代重工1月接單量的最高水平。
     
      1月底,現代重工還獲得來自SteelheadLNGCorp的浮式LNG生產設備At-ShoreLNG(ASLNG)訂單,總價值約為5億美元。這是在2014年10月以來,現代重工時隔3年獲得的首份海工裝備訂單。
     
      大宇造船在今年1月已經獲得了總價值約為4億美元的新船訂單,包括2艘LNG船和1艘專用船。其中,2艘LNG船訂單來自一家美國船東,價值約3.7億美元。另外,大宇造船今年計劃交付20艘LNG船,這在全球范圍內尚屬首次。
     
      三星重工也在今年1月獲得了約1萬億韓元(約合9億美元)的新船訂單。近期,三星重工獲得了來自長榮海運的8艘12000TEU集裝箱船訂單,總價值約為8200億韓元(約合7.38億美元)。這些新巴拿馬型集裝箱船長334米,寬48.4米,將在2021年5月之前交付。
     
      另外,三星重工近日發布公告變更接單目標,2018年接單目標從77億美元上調至82億美元。
     
      C、我國仍需向高質量邁進
     
      在中日韓三大國的搶單大戰中,中國給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造船完工量426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9%;新承接船舶訂單量337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60.1%。中國造船三大指標在國際市場份額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占到全球總量的41.9%、45.5%和44.6%。
     
      受全球經濟發展趨于穩健,航運市場有望穩中向好的影響,2018年的新船市場有望保持活躍。2018年1月中旬以來,中國船企已確認78艘新船訂單,涉及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液化天然氣船和海工船等多種船型。
     
      據悉,中國船企今年1月獲得新船訂單41艘,共計116.5萬CGT,占比約為40.6%,遙遙領先日、韓船企。
     
      在中日韓造船業的競爭中,中國暫時占據上風。中船重工經濟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中國造船供給側景氣指數(CTSI)在2017年12月再次重回第一,新接訂單增長是該指數上漲的主要原因。中國上一次位居榜首還是在2014年5月。
     
      未來幾年中國造船業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其中,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船企擁有比日韓更低的成本優勢;與此同時,國內市場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造船業正逐步從低附加值市場轉向大型郵輪、LNG船和大型集裝箱船等高附加值造船市場。中國骨干船舶企業建造的全球最先進6000噸拋石船、全球首制2.5萬噸LNG高壓雙燃料雜貨船、全球最大3.8萬立方米乙烯運輸船、全球最大2.1萬噸水泥運輸船、全球最大1.9萬噸客箱船、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平臺(FPSO)、半潛式海洋牧場、飽和潛水支持船等一批高端船型和海洋工程裝備成功交付船東。2萬箱集裝箱船順利出塢,8.5萬立方米超大型乙烷乙烯運輸船開工建造,全球最大非官方醫院船等項目有序推進。
     
      “當前中企建造的高附加值船舶越來越多,這符合市場需求的變化,特別是隨著國際市場對船舶環保、技術等方面要求的提升,高附加值船舶正成為重要的競爭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胡文龍說。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表示,為了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中國船企需要提高創新能力,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綠色環保船舶,建造品牌船型,開拓船舶和海工裝備制造產業與旅游、漁業、可再生能源、深海空間和礦物資源開發等領域的結合。同時,船企也要推進精益管理,降低成本。同時,多措并舉破解船舶工業“融資難”困局;統籌兼顧船舶工業去產能和結構調整;進一步做好企業技術創新和提質增效;加強海洋工程裝備在手訂單風險管控。(見習記者 吳超群)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今年世界造船市場有望小幅反彈

      2017年全球經濟仍然將呈現緩慢復蘇態勢,復蘇差異性明顯,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趨勢有所增強,這些給全球經濟復蘇以及全球航運貿易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
      2017-03-27
    • BDI連續上漲 新造船市場能否走出谷底

      克拉克森在其近期發布的報告中稱,隨著2000年造船產能的逐漸增加,全球船廠總產量在2010年達到了最高峰。然而,在此之后,船舶訂單量的減少給船廠帶來的影響已經成為影響整個行業的關鍵問題,全球船廠產量顯著下滑
      2017-04-05
    • 造船業:“漂亮”數據背后仍需破浪前行

      近幾年,我國造船業多個主要指標躍居全球之首,但“漂亮”數據的背后,卻是全行業普遍虧損,面臨“訂單難接、交船難、經營難、轉型難”,企業在低谷掙扎。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造船業兼并重組是大勢所趨。
      2017-04-14
    • 造船業洗牌,誰會笑到最后

      曾經風光無限的造船業正經歷一場風暴洗禮,受全球經濟和航運市場低迷影響,造船市場在谷底中徘徊。我國造船業正經歷一場大洗牌。
      2017-06-15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