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供需影響,上周(7月2日-7月6日)國際油價震蕩下行,布倫特原油期貨周跌幅近3%。近段時間以來,油價自2016年20余美元/桶上升至今年5月份70多美元/桶,最高曾達到80余美元/桶,給低迷的海工業帶來了復蘇的“曙光”。但隨著市場釋放出增產信號、國際形勢等影響,油價又走上了跌宕起伏的道路。油價陰晴不明,海工如何落子才能走出低谷?業界人士給出了答案。
原油“抬頭” 海上油氣開發重新活躍
海工裝備市場變化受海上油氣開發市場影響,而海上油氣開發活躍度是由開發成本和油價兩方面所決定,是一個對原油價格高度敏感、市場波動劇烈的市場,且生產周期長,首付較低,產業風險較高的產業。
近段時間以來,國際油價穩步上漲,已攀升至平均73美元/桶左右。雖然前幾年海工裝備市場多處于虧損狀態,但隨著油價持續上漲,無論是海工市場包括鉆井和海上工程承包商在內的主流業者重回市場的步子逐漸邁大,不少海工項目已經開始運作,冰凍多時的海洋工程裝備市場重現生機。
據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分析師劉二森介紹,以鉆井平臺新租數量來看,2017年月均數量達到17.8份,較2015年、2016年的9.3份、8.8份而言,翻了一番,2018年的月均新租數量更是增至21.3份,海工裝備利用率觸底反彈。此外,租金也結束了前幾年的單邊持續下滑,部分裝備租金甚至出現一定上揚,海工裝備運營市場呈現觸底企穩態勢,正逐步進入下一個上行周期。
那么,因升勢明顯的國際原油價格而重新活躍的海工市場,是否會因此而全面復蘇呢?
劉二森表示,當前油價摻雜過多的政治因素,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供需基本面的調整。雖然從2017年年中以來,在OPEC和非OPEC主要產油國協議減產并超額履約、全球經濟向好發展、中東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支撐下,國際油價明顯上漲,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國原油增產和出口對油價的下拉作用始終存在。地緣政治捉摸不定,油價走勢以及油價能否站穩相對高位,都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中國海洋產業發展協會會長胡衛平也指出,這種由于政策協議變化而造成的油價上漲并非好事,甚至有一定的負面作用,各企業還需謹慎觀察、理性分析,做好應對。
供應過剩 海工市場競爭持續激烈
盡管海工裝備建造市場的上游市場——運營市場復蘇跡象初顯,但海工裝備業產能嚴重過剩的事實不容忽視,嚴重萎縮的市場需求難以滿足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建造產能的巨大缺口,行業競爭持續白熱化。
當前全球在建或已建成海工裝備多為船東在油價驟跌之前投機訂造,部分訂造者缺乏相應資歷,無租約保障,難尋續約,導致船東接船動力不足。此外,由于船東資金鏈斷裂,大批在建海洋工程裝備難以實現交付。曾經海工建造市場的成交主力——鉆井裝備和海工船利用率仍然處于歷史低位。據統計,2017年全球海洋工程裝備交付率僅為29%,較2016年下滑15%,特別是鉆井平臺,全年僅有15艘交付,交付率僅為13%,海工船交付率也不足30%,裝備交付幾近停滯,企業千方百計化庫存,更有部分企業直接選擇退出海工領域——2017年,繼三星重工關停1號干船塢和G1浮船塢,退出海上風電業務后,宏華集團、川崎重工先后退出海工領域。
“雖然生產平臺方面需求旺盛,但總體需求有限,海工市場競爭將持續激烈,現在談海工裝備建造市場全面復蘇還為時尚早。”劉二森介紹,目前,全球有超過45%的鉆井平臺仍處于閑置狀態,近120座鉆井平臺仍未完成交付,過剩裝備吸收需要一定時日。短期內以鉆井平臺和海工船為主的海工裝備新建需求依然將極為有限,“接單難”依然不可避免。并且建造企業在相關項目中的利潤空間極窄,有些企業為拓展業務,不惜零利或負利接單,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大部分企業也依然被“交付難”的問題所羈絆,經營和債務壓力居高不下,即使能夠實現轉售,“割肉”也在所難免。因此,短期內海工建造企業經營仍將面臨重重困難,經歷“轉型”陣痛。
轉型升級 優化產業模式迎接機遇
目前,在油價與開發成本的雙重影響下,以油氣資源開發裝備為主的全球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出現觸底反彈跡象,但庫存裝備難以交付、新訂單嚴重不足、生產資源大量閑置等問題,仍然困擾著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海工裝備業迅速發展,逐步趕上世界主要海工強國,與韓國、新加坡并列為主要海工建造大國。特別是“十二五”期間,在高油價的刺激下,我國海工裝備建造市場一度出現訂單“井噴”現象,海洋工程裝備產能得到極大釋放。但目前手持訂單交付形勢也不容樂觀,隨著部分裝備交付,全球海工裝備供給量居高不下,而拆解量卻依然處在低位水平,不能滿足市場產能“出清”要求,供大于求的局面遲遲不能得到改善。
總體來講,我國海工仍然處于產業鏈低端,在產業結構、自主研發、總裝集成、自主配套、經營風險和商模式創新方面存在不足之處,海工配套業的培育和發展需要較長時間,短期內我國海工難以處于絕對競爭優勢地位。
中國海工業該如何落子,實現快速成長?劉二森認為,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大方向和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方向相一致,即由海工裝備“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他表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快貼合市場發展需求、市場技術發展趨勢的新型、前瞻性裝備技術積累和研制應用,優化生產管理,逐步增強競爭優勢;同時,還需要在總裝建造的基礎上,加快提升自主配套能力,發展工程咨詢、金融、保險等相關服務業,完善產業鏈,優化產業發展模式。特別是建造企業要擺脫“造殼”的老路,向更具價值和利潤空間的“總包+服務”模式轉變。加快發展大型浮式生產平臺項目總包能力,牢牢把握油價變化、天然氣消費增長、海上可再生能源開發等帶來的海工裝備發展機遇。(記者 楊柳)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