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近日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將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列為"智能產品方面"的首項要務,一方面足以顯示國家對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重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智能網聯汽車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落地的重要場景。
早在去年(2017年12月)工信部發布的《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文件(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中,智能網聯汽車就是首個被提及的重點培育和發展的智能化產品。人工智能(AI)是引領未來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焦點所在,而智能網聯汽車既是汽車發展的大勢所趨,又是我國汽車產業換道超車的關鍵性機遇。AI與汽車的結合備受矚目,也獲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對于智能網聯汽車而言將是極大利好。
首先,深化創新、集中力量支持技術攻關,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短板,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進步;其次,以"揭榜掛帥"的形式激發企業活力,培育龍頭并發揮帶動作用,聚力發展,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最后,通過AI與汽車的深度融合推進智能網聯汽車市場化應用進程,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將吸引大量資金進入,反向推動技術發展和產業成熟,形成良好互動。
《工作方案》中提到,至2020年要建立可靠、安全、實時性強的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化平臺,形成平臺相關標準,支撐高度自動駕駛(HA級)。為實現該目標,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仍面臨技術、政策、市場及社會等多方面的瓶頸。
技術方面,主要體現在信息安全上。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必然伴隨著信息的大規模互通,以智能網聯汽車為主體的智慧交通系統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是一個互融、開放的大系統,在此背景之下,車輛中的個人信息以及城市中的交通信息都需要極高的安全保障,個人隱私泄露與濫用、惡意控制、信息篡改、病毒入侵等都是極為棘手的問題,是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過程中無法避免的挑戰。
政策方面,主要體現在標準和法律法規上。智能網聯汽車的正式上路對道路、網絡等設施要求極高,統一的技術標準及設施建設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為保證車輛行人安全,道路及監管的法律法規需要從交通違法、事故處理、責任界定等多方面進行明確。目前國家層面已發布一系列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文件,北京、上海等地也陸續出臺自動駕駛路測規定,但距離HA級別的要求仍有差距,未來相關標準和法律法規亟需進一步完善。
市場方面,主要體現在商業運營上。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智能網聯汽車必將真正進入市場,面臨市場的檢驗。此時,如何在高成本下保證盈利是企業必須面臨的挑戰。智能網聯汽車是多領域融合的產物,其單車成本相對較高,同時伴隨著龐大的數據量,如何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挖掘數據商業價值實現商業盈利是智能網聯汽車市場化過程中必須重點思考的問題。
社會方面,主要體現在公眾認可度上。在政策的助推下,智能網聯汽車正在逐漸普及,整體而言公眾接受度也在日益提高,但社會大眾在人車倫理困境、安全隱私、自動駕駛取代人類駕駛引發的失業問題等方面仍存在顧慮。
面對以上瓶頸,賽迪顧問認為可以從下列各方面進行提高:一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在國家層面識別核心技術,充分發揮協會、聯盟、產業基金等作用,完善跨產業協調創新機制,通過設立科技重大專項等方式指導和加大對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引領整個自動駕駛產業的技術方向。二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進從行車信息、車載信息到網絡傳輸過程中各環節隱私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解決當前自動駕駛汽車上路試的頂層設計需求,出臺處理相關道路事故的法律法規,推動規范化管理,保證車輛和行人安全,盡力消除公眾顧慮。三是鼓勵企業變革創新,通過推出試點項目、建設示范區等方式為企業合作交流平臺,依托產業平臺加強跨界、跨細分領域的合作,鼓勵行業內企業進行跨領域甚至跨行業協同創新,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尋求盈利,實現真正的商業化。(賽迪顧問汽車產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 鄭方丹)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