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年前多晶硅產品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之戰”開始,“貿易戰”對于我國光伏行業而言,就已不陌生。而時值當下,中美兩國之間關于光伏產業多晶硅和電池產品的貿易對峙似乎沒有和解跡象。我國多晶硅-光伏產業的發展歷史幾乎也是一部在各種國際貿易管制之下的血淚史,在連年不斷的“雙反”及各種貿易糾紛之下,我國光伏產業累計裝機規模和新增裝機規模已經多年領跑全球,目前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全球第一。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除了規模獨步天下之外,行業內各種先進技術的發展,我國也處于領先地位。貿易摩擦當前,行業早已在中國逐步實現自主創新并增大自主應用的過程中,減少了受制于人的風險,也拆除了高技術壁壘的阻礙,雖然真正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仍然任重道遠,但也能幸免于遭遇重大打擊。
不息的光伏貿易摩擦
早在2011年,美國就開始了針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并于2012年確認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高達34%至47%的關稅。彼時,中國光伏產業剛剛起步,處于“兩頭在外”的困局,無論是生產原料還是最終的產品輸出都嚴重依賴歐美市場,歐美“雙反”突襲,令產業體系尚未完善的中國光伏產業損失慘重。
2011年~2012年,一大批國內光伏企業倒閉,曾經風光無限的尚德、賽維、英利都受到重創。在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之后,國家適時出臺了光伏補貼政策,開始扶持國內光伏企業,引導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
2013年國家補貼政策出臺以后,我國光伏產業逐漸回暖,并踏上了飛速發展通道。
2014年,美國又發起了第二次光伏“雙反”,最終確定了高達26.71%至165.04%的反傾銷稅以及27.64%至49.79%的反補貼稅。其時,經過洗禮的中國光伏行業已經在大浪淘沙中將發展重心移至國內市場,美國的二次“雙反”再也無法動搖我國光伏產業的根基。
2015年,中國光伏發電累計裝機量達到約43吉瓦,首次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場,并與其他國家逐漸拉開距離。在此情況下,美國依然沒有放棄對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阻擾,特別是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后,光伏領域成為了貿易摩擦“重災區”:2018年1月23日,基于“201”調查結果,美國對全球進口的光伏電池和組件征收特別關稅,其中主要針對中國光伏產品。2018年4月3日,美國根據301調查結果,公布擬加征301關稅的500億美元中國商品清單,涉及光伏零部件。2018年9月24日,美國開始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征收10%的關稅,太陽能光伏產品赫然在列。2019年4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投票決定對特定光伏電池片及其下游產品啟動337調查,我國光伏產業巨頭晶科能源、隆基股份首當其沖。
受貿易摩擦影響,我國對美國光伏產品的出口不斷減少,2017年上半年,我國對美國光伏組件的出口同比下降了96.6%;2018年,我國對美國出口太陽能電池額度不及2017年的1/10。2018年以前,美國一直是我國太陽能電池前五大出口市場,而2018年,美國排名第35。
根據《2019年一季度我國光伏產品進出口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受美國雙反、201及301影響,組件出口美國大門關閉。2014年以后,我國光伏組件出口美國數量開始下滑;2017年美國發起201保障措施后,我國組件出口美國驟降至825兆瓦,同比下降71.2%;2018年美國發起301調查,多種措施關稅疊加情況下,2019年一季度我國光伏組件出口美國只有10兆瓦,出口美國大門徹底關閉。
多點開花的海外市場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光伏產品(包括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總額176.09億美元,同比增長22.5%。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額分別為26.62億美元、11.98億美元和137.49億美元,同比變化分別為-10.3%、50.3%和29.54%,出口量分別為56.98億片、7.3吉瓦和44.8吉瓦,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出口數量同比大幅增長。
不過,從2019年一季度的數據來看,出口下降的不僅只有美國,受“印度制造”政策影響,組件出口印度大幅下降。印度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部(MNRE)發布的備忘錄,要求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實施政府采購/公共采購時,應優先考慮“印度制造”產品,對于中央部委和中央公用事業單位開發的并網光伏項目,光伏組件要求100%本土制造,其它部件如光伏逆變器則要求至少40%需印度制造。這將導致項目投資收益明顯下降,印度部分項目將推遲,裝機不及市場此前預期,2019年一季度,我國光伏組件出口印度數量同比下降24.4%。
所幸,隨著歐盟“雙反”取消,組件出口歐盟大幅增加。受歐盟“雙反”措施影響,2013年~2017年,我國光伏組件出口歐盟數量由5.39吉瓦下降至1.16吉瓦,降幅78.5%。2018年9月3日,歐盟恢復自由貿易后,2018年9~12月組件出口歐盟2.34吉瓦,是前8個月出口數量的近兩倍。2019年一季度,組件出口荷蘭、西班牙數量分別同比大幅增長1049.6%和158.3%。
機電商會數據顯示,總體來看,2019年一季度,我國組件產品出口至186個國家和地區,組件出口額為43.9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31.89%;出口量為16.78吉瓦,同比大幅增長77.63%;出口均價0.26美元/瓦,同比下降25.75%。從月度出口情況看,月均出口額為14.6億美元,出口量為5.59吉瓦。受國內光伏組件價格快速下降影響,海外新興場需求旺盛,企業加大出口力度,各月出口數量均大幅增長。
從出口區域看,2019年一季度,我國組件出口到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其中出口亞洲金額達20.29億美元,占總出口金額的45%以上,同比增長4.93%,出口亞洲數量7.59GW,同比大幅增長38.63%。從出口市場看,我國組件出口前五位市場分別是越南、荷蘭、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亞。其中,越南取代印度成為我國組件出口第一大市場,對越南的組件出口額為7.39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16.8%,出口金額同比大幅提高23904.4%;對印度組件出口數量為1.81GW,同比大幅下降24.4%;對日本出口數量小幅增長8.2%,對美國出口大幅減少28.9%,對荷蘭、墨西哥、西班牙、烏克蘭和巴基斯坦等歐盟、拉美和中東地區出口同比大幅增長。從出口企業看,2019年一季度,我國組件出口額前5位企業分別是晶科、晶澳、天合、阿特斯和隆基;前12位的企業出口數量占總出口量的65%以上。
在產業鏈的其他環節,2019年一季度,我國硅片出口至22個國家和地區,硅片出口額為5.82億美元,同比大幅下降37.06%;硅片出口量約13.46億片,同比下降11.19%;出口均價0.43美元/片,同比大幅下降29.12%。從出口區域看,2019年一季度,我國硅片主要出口到亞洲,出口亞洲數量達13.33億片,占總出口數量的99.09%;出口到亞洲的硅片均價最低,為0.43美元/片,出口到非洲的硅片均價最高,為0.87美元/片。從出口市場看,硅片出口金額前五位市場分別是韓國、馬來西亞、中國臺灣、泰國和越南,前五大市場占總出口的90%以上。其中韓國、中國臺灣成為大陸硅片出口金額第一大市場;出口中國臺灣、印度、土耳其和菲律賓市場數量均同比大幅下降,受價格大幅下降影響,出口金額同比均出現下降。
電池片環節上,2019年一季度,我國電池片出口至64個國家,電池片出口額為4億美元,同比增長35.71%;出口數量為2.78吉瓦,同比增長100.5%;出口均價為0.14美元/瓦,同比大幅下降32.31%。從出口區域看,2019年一季度,我國電池片主要出口到亞洲、歐洲、北美洲、非洲和南美洲,其中出口亞洲金額達3.46億美元,占總出口金額的85%以上,同比增長42.13%,出口亞洲數量2.42吉瓦,同比增長87.2%。從出口市場看,2019年一季度,我國電池片出口前五位市場分別是韓國、印度、越南、土耳其和德國。韓國取代印度成為我國電池片出口第一大市場,對韓國出口電池片金額0.8億美元,占總出口額的19.87%;對韓國電池片出口數量為497兆瓦,占比17.88%。
“受制”與“反制”
不斷提升的技術實力和內需市場,是中國光伏不懼貿易摩擦的底氣。截至2018年底,我國光伏累計裝機達到174吉瓦,連續第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2018年新增裝機44.3吉瓦,連續第六年保持全球第一。整體來看,我國在光伏產業的領先地位越來越穩固,與第二的美國(2018年新增裝機11.36吉瓦,累計容量64.66吉瓦)逐漸拉開差距。
在光伏制造業領域,我國優勢明顯,在各產業鏈環節的市場份額都穩居第一,在短短五六年的時間里,中國光伏企業做到了在每一個產業鏈環節領先全球。
在技術領域,我國光伏企業保持了多晶硅電池、單晶硅電池、PERC電池、IBC等電池的最高量產效率紀錄;而在薄膜光伏發電、鈣鈦礦太陽能發電領域,我國企業也在技術上處于領先地位。
PERC組件、疊瓦組件、半片組件、雙面組件,這些先進高效的光伏產品都在中國光伏市場發揚光大。不客氣地說,我國光伏產業已經在產能規模、技術等各個方面領先全球,而光伏產業也是當前我國為數不多的優勢產業。
正是基于這樣的優勢,我國才有底氣對美國光伏進行“反制”。
2019年1月18日,中國商務部連發兩份公告,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補貼措施及對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補貼措施進行期終復審調查。在為期一年的反補貼期終復審調查期間,繼續按照商務部2014年第4號公告公布的征稅范圍和反補貼稅稅率,對原產于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征收反補貼稅。
隨后,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電池及組件繼續實行雙反措施:2019年2月8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投票對進口自中國的晶體硅光伏電池(無論是否進行組裝)(Silicon Photo voltaic Cells and Modules)作出第一次反傾銷和反補貼日落復審產業損害肯定性終裁:裁定若取消現行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在合理可預見期間內,涉案產品的進口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的實質性損害可能繼續或再度發生。基于上述肯定性產業損害終裁,本案現行雙反措施繼續有效。也就是說,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制裁仍將繼續。
針尖對麥芒的緊張關系對產地在美國的挪威多晶硅制造商REC Silicon造成了致命打擊。2014年,中國宣布對來自美國的多晶硅產品征收反補貼稅,這也意味著將REC Silicon從此與全球最大市場切斷,REC Silicon就開始進入了漫長而難捱的業績下滑周期。2019年2月12日,總部位于挪威的REC Silicon發布第四季度業績預報,與REC2018年第四季度財務報告一起公布的是摩西湖工廠即將在16天后關閉的計劃。計劃將從3月1日起實行,暫時關停美國摩西湖多晶硅工廠2個月的運營,以減少多晶硅庫存,客戶需求將通過減少REC 現有庫存來滿足。REC表示,“除非中美之間的貿易談判產生切實跡象表明REC Silicon進入中國市場將會恢復,或市場上出現其他積極進展”,否則可能繼續關停摩西湖多晶硅工廠。REC將停工歸責于中美貿易摩擦, 認為這是美國工人為特朗普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付出的代價。
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據報道,2016年2月至6月,REC關停了摩西湖硅烷IV裝置長達四個月。2018年7月,REC 被迫裁員約100人;同年9月,美國國會中的REC成員致函特朗普總統,警告并敦促白宮“盡快找到與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和多晶硅方面的貿易爭端解決方案”,否則摩西湖工廠將倒閉。
眾所周知,REC曾是光伏和電子行業多晶硅和硅材料領域的領先生產商之一。REC提供三種產品——太陽能級多晶硅用于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制造,電子級多晶硅用于半導體工業,以及用于液晶顯示器、薄膜技術領域的硅烷氣體。中國國內多晶硅制造商崛起后,它開始失去中國和韓國的市場份額。但盡管失去了市場份額,REC Silicon仍然是具有技術優勢和低成本的領先廠商之一。然而,自2014年中國政府對從美國進口的多晶硅產品征收關稅以來,公司形勢面臨嚴峻的考驗。
據了解,REC還在與中國企業開展的合作業務上表現得非常積極——REC與陜西有色天鴻新能源有限公司合資,REC Silicon目前持股15%。陜西有色天鴻新能源2017年產出5400噸多晶硅,包括2017年四季度的1850噸,該工廠的產能利用率正在繼續上升。據悉,目前該工廠的西門子反應堆已投入Czochralski(單晶)級多晶硅的生產。(劉夢飛)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