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產業集群發展有哪些啟示?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6-14





      美國制造業領先全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數量眾多的高水平產業集群。為促進集群發展,美國政府聯合州政府、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投資機構等各類主體,從政策、資金、機制、平臺等多個方面形成完整的工作體系,助推先進制造業集群占領全球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總結美國集群建設的經驗與做法,對我國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特點


      美國產業集群發展具有將區域優勢作為集群發展的基礎、以產學研協同創新為集群發展動力和以“市場+政府+中介組織”通力合作為集群治理架構等主要特點。


      將區域優勢作為集群發展的基礎。美國產業集群在布局上與自然資源及人文特色相耦合,地方的要素稟賦、交通區位、科研機構密度及研發實力等優勢促成了產業最初形成。伴隨著集群的發展,相應的技術、資本、人才和產業進一步向當地聚集。


      例如,加利福尼亞州憑借其區域內的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等高校在計算機信息技術開發方面的優勢,形成了以信息技術、互聯網服務、軟件開發為主的產業集群。


      再如,休斯頓石化集群,其所在的墨西哥灣畔豐富的石油儲量和出色的交通區位帶動了石油開采、加工等下游產業成長,也促進了石油機械、冶金、造船、運輸、貿易、金融等行業,以及人才和商業資本的進一步集聚和發展。目前,休斯頓集聚了康菲石油、哈里伯頓等美國30家最大能源公司中29家的總部,以及1000多家石油設備制造商和供應商,涉及能源相關業務的企業超過5000家,石化工業生產能力占到全美的一半以上。


      以產、學、研協同創新為集群發展動力。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是美國產業集群保持創新的重要驅動力。


      比如,波士頓生物技術(生物制藥)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就直接得益于該地區的哈佛醫學院、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等一大批一流大學和國際頂尖醫院。以麻省理工為例,其企業孵化中心為許多生物技術企業培養了大批科學家,并向學院工程師灌輸創業精神,設立“5萬美元創業競爭”專項基金用于資助學生創業,為新成立的企業提供專利技術認證。同時,也為眾多投資者特別是風險投資者提供具有市場潛力的生物科技成果,一系列的產學研合作形成了生物技術產業強大的集聚力。


      再如,硅谷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一方面以斯坦福大學研究所為先導,創立了第一批信息技術創業公司,吸引眾多老牌公司如西屋、瑞森、IBM等在該地建立研究中心;另一方面,集群內大量的中小企業間彼此配合、整合資源、互相外包,在保障創意和構思及時變成產品的同時,也促進了企業間創新思想的快速交流。


      以“市場+政府+中介組織”通力合作為集群治理架構。美國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市場和第三方中介機構的通力合作。


      以密歇根州為例。在本世紀初,密歇根州政府曾準確洞察到一個事實,即美國主流車企的混動技術已落后于日本豐田公司,州政府為此提出了追趕計劃,決定在該州底特律市等地大力籌劃發展混合動力汽車產業。與此同時,當地整車制造廠也早已有此規劃,如通用公司旗下的雪佛蘭沃特混動汽車已列入量產時間表,還有一些車企與豐田簽訂了混動技術許可合同等。政府與企業的合力推動,促進了底特律汽車產業集群的再次繁榮。


      再如,在產業集群標準制定、市場秩序維護、貿易摩擦解決和品牌建設等方面,伊利諾伊州的許多商業組織發揮了獨特作用,不僅贊助技術研究機構、收集產業信息為集群企業提供創新源頭,而且還幫助其開拓市場、爭取產業政策,在政府和企業之間起到了橋梁和紐帶作用。


      美國政府培育集群發展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美國政府培育集群發展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制定完善具體的集群發展政策體系。美國是最早研究集群政策的國家,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


      美國國會2010年通過《美國競爭力再授權法案》,要求實施區域創新集群計劃。美國聯邦政府2010年建立了3個區域創新集群計劃,分別為“能源區域創新集群計劃”“工作加速器合作集群計劃”和“區域創新集群計劃”,支持56個創新集群。


      在州政府層面,支持集群發展的政策更為具體。自1996年起,專門負責制定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加州經濟戰略小組,開始對全加州產業集群進行跟蹤研究,并適時提出政策援助建議,包括調整經濟政策、實行發展激勵、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等。


      此外,與產業集群發展密切相關的科技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和區域政策也相當完善,進一步促進了集群的健康發展。


      二是利用財政金融手段支持集群創新創業。美國政府在支持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采取了大量的財政金融支持手段。


      在財政手段方面,大力支持科研機構技術研發、戰略產品市場開拓和集群組織機構發展。例如,區域創新集群每年預算約600萬美元用于資助集群組織機構,為集群內的小企業提供創業導師和咨詢服務,建立導師—學徒關系,組建團隊,向潛在投資者、可能采用小企業新技術的公共或私營機構進行展示。


      在金融支持方面,美國政府積極引導金融資本流向集群內的初創企業,以激發投資主體的興趣。比如,美國商務部2010年在“區域創新戰略計劃”中設立“種子基金”項目,旨在推動大學、基金公司、地區經濟開發機構、企業和非營利機構等成立集群投資基金,對集群內生物醫藥、水技術、清潔能源、先進制造、自然資源等領域的高成長、初創型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有效營造了集群創新創業氛圍。


      三是構建“1+N”協作機制。為整合資源,消除部門壁壘,多角度、多途徑推進集群建設,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親自掛帥集群工作組,共有8個部門參加。每個集群發展計劃都采用一個部門主導、多個部門參與的“1+N”協作機制,即由一個主導部門根據實際發展需要,對符合要求的特定集群加大政策引導和金融支持力度,同時聯合其他部門提供相關配套政策和服務。


      以“能源區域創新集群計劃”為例,該計劃由能源部主導,商務部經濟發展局、小企業管理局、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勞工部、教育部和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參與,各部門從不同角度協作以推動集群發展。其中能源部負責集群內企業的技術研發合作、資本及技術支持,小企業管理局側重于提供商業網絡、教育培訓、貸款申請、專利申請等服務,同時幫助制定營銷策略、技術轉移策略等。


      四是搭建高效的集群信息共享平臺。“摸清家底”是推動集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步。美國政府高度重視同企業商會、行業協會、高校商學院等非政府機構的合作,并利用其掌握的大量集群和區域經貿環境相關信息,為集群管理和發展搭建信息共享平臺。


      2014年美國商務部同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高校合作開展的“產業集群描繪計劃”,在累計搜集與美國集群發展、區域社會經濟特征、商業環境質量相關的多達5000萬條數據后,對外發布了美國集群地圖和集群數據庫。同時也為政府和企業提供了一套對集群優勢和潛在機會進行分類和比較的算法,幫助政府和企業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做出有效布局;搭建起企業間、企業同政府間的溝通平臺,供企業獲取各級政府部門正在推動的集群項目信息,并就經營中的有效實踐、創新經驗進行交流和討論。


      對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的幾點啟示


      美國政府培育產業集群發展的主要做法和經驗,為我國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三點啟示。


      一是把握集群形成和發展規律,是集群培育政策成功實施的重要基礎。結合美國大量集群依托地方特色、圍繞優勢產業實現集聚發展的特點,我國各級政府在制定集群培育政策時,一方面要根植于區域的自然、經濟特點,構思集群形成和發展的內在規律,從專業化分工和市場細分中尋找機遇,培植本地經濟特色,避免單純依靠“低價賣地”等措施來實現快速“筑巢引鳳”“做大攤子”,造成集群發展偏離區域特性的情況出現。另一方面,針對與區域自然、社會經濟特色相契合的產業,要充分考慮其產業生命周期,制定好集群培育政策的階段性目標。


      此外,通過政府采購、破除傳統戶籍壁壘等舉措,培育或引入具備示范性或較強衍生能力的企業及其相應領域人才,同時聯合高校、非營利組織等,搭建相應的中介服務體系、勞動教育培訓體系。


      二是抓好關鍵領域的政府引導工作,是提升集群競爭力和創新活力的重要保障。推動集群創新發展伴隨著較高的風險,政府既要強調集群內企業的主體地位,又要在資本和研發支持等關鍵領域做好引導工作。


      在資本支持方面,以少量政府資本為引導,鼓勵并聯合銀行及民間合法投資機構,設立面向集群內新興產業、高科技新創企業的風險投資基金,為其提供信貸融資和股權融資支持,以此推動集群內部的創新競爭、活躍創新思路。


      在研發支持方面,通過政府引導,在集群區域引導布局更多高水平的大學分校或科研機構分中心,為集群發展提供技術和人才保障。同時,還要整合各方產學研資源和力量,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組成創新聯盟,促進優勢互補、風險共擔,進而推動企業探索新組織、新模式,研發新技術、新產品。


      三是塑造集群“有機整體”,是優化集群效率和協同能力的關鍵。當前,我國大量產業集聚區發展迅速,但其內部企業缺乏聚合效用,僅表現為空間上集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政府、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多方參與構成的有效集群組織、管理機構。


      要推動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政府可在現有工業園區管委會、產業協會的基礎上,引導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和教育培訓機構加入,聯合成立能夠促進集群企業間聯結、促進技術創新合作和信息溝通交流,以及增強集體行動效率的集群組織管理機構。該機構以市場化運作為目標,建設初期可依靠政府承擔部分運營成本,之后逐步實現獨立自主運營。通過多組織參與建立的集群組織管理機構,促進集群成員建立起在技術、產品、業務創新方面的協同網絡,避免企業出現資源配置不當、過度競爭以及決策失誤等問題,將集群塑造成合作共贏的有機體。(賽迪智庫規劃研究所 張艦、黎文娟、趙蕓蕓、程楠)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美國為何青睞“337調查”

      近兩到三年,美國“337調查”作為貿易救濟調查的一種形式,已經逐漸由偶發案件演變為多發案件——鋼鐵、輪胎、平衡車、電子設備……越來越多的產業在應付反傾銷、反壟斷調查之余,不得不面對“337調查”這塊硬骨頭。
      2017-03-22
    • 從美國制造業真相看我國應對之策

      相對于美國,中國制造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創新研發能力較弱、投入產出效率較低、產品質量水平不高、世界品牌數量較少等方面。
      2017-05-18
    • 中國制造汽車出口美國背后有深意

      近日,美國汽車制造商福特宣布,該公司未來將在中國,而不是在美國密歇根州或者墨西哥生產其福克斯緊湊型汽車,福特此舉引起美國汽車工會的反對。
      2017-07-11
    • 中國光伏企業如何應對美國201調查

      中國光伏企業如何應對美國201調查

      近期,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就光伏電池及組件全球保障措施調查作出損害裁決,認定進口產品對美國國內產業造成嚴重損害,下一步將研究對進口產品采取限制措施。
      2017-10-2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