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汽車行業“價格戰”已經持續兩年多,今年有趨烈勢頭。特別是在剛剛過去的5月,幾家頭部企業搞限時促銷等優惠活動,部分車型降價超5萬元,引發行業連鎖反應,許多車企紛紛跟進降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4個月降價車型超過60款,5月更是激增至百余款。
汽車行業充滿硝煙味的“價格戰”引發廣泛關注。近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等汽車行業組織發出倡議,明確反對車企之間無序“價格戰”,提醒車企遵循市場規律,理性競爭。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等政府部門也公開表態,明確反對行業“內卷式”競爭,推動產業向技術創新與高質量發展轉型。
競爭是市場的常態,降價是競爭的一種手段。正常降價是在成本優化的前提下進行,通過縮減固定攤銷成本,提升供應鏈效率,并能夠維持利潤或盈利。企業采取一定幅度的降價策略有利于引導整個行業內的供需變化,淘汰技術能力較差、價格較高或低服務質量的企業,優化整個行業的資源配置。但是,當降價行為在行業內普遍存在并持續,性質就會發生變化,極易演變為無序的“價格戰”。
“價格戰”是一種惡性競爭,會對行業發展造成嚴重危害。卷入惡性“價格戰”的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打壓競爭對手,可能會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擾亂正常的市場價格秩序。因利潤受擠壓,企業會削減創新和服務投入,使產品質量和用戶合法權益難以得到很好保障。擁有市場話語權的車企不甘利潤受損,會想方設法把壓力傳導給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商以及銷售商,給產業鏈上下游帶來系統性風險。
目前,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的惡果已現。經過長時間的“價格戰”,國內汽車市場陷入“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從2022年到今年4月,汽車行業利潤率從5.7%逐步下滑至4.1%。5月,情況進一步加劇,行業利潤下探至4%以下的極低水平。這與前些年整個行業利潤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相去甚遠。眾多整車企業正面臨盈利能力持續承壓困境,部分經銷商甚至陷入“量增利減”的局面。這種產銷量增長與盈利能力下降的背離現象,清晰地表明汽車行業發展已處于不健康狀態。
事實上,沒有哪家車企天生喜歡“價格戰”,大大小小的車企被裹挾進“內卷式”競爭的漩渦,是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經過多年快速發展,我國汽車市場走過增量擴張期,目前增速放緩,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市場空間開始飽和,支撐不了太多車企爭食,這是導致“內卷”的最根本原因。2024年,我國汽車銷量為3143.6萬輛,同比增長4.5%,低于過去10年平均6%的增速。據預測,未來數年內,國內汽車市場規模基本穩定在2600萬輛左右。這也意味著,維持目前的市場格局,產能過剩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國內汽車行業的常態。
與市場擴張的速度相比,我國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完善的速度要慢很多。目前,我國汽車市場的集中度仍較低,汽車經營主體過多、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亟待解決。在這種市場狀況下,許多車企創新動力不足。弱勢企業不具備相應的研發能力,頭部企業深陷“價格戰”,利潤受損,投入意愿有所下降,行業總體主觀創新動力受到影響。同時,突破性和原創性技術實現產業化的過程往往并不順暢,且周期無法被準確預估,資金成本和機會成本疊加制約了汽車企業創新的意愿。創新不足導致同質化競爭,而同質化競爭反過來遏制創新,如此便陷入惡性循環。
不難看出,國內汽車行業“內卷式”競爭,實質是產能過剩與創新不足的雙重碰撞。而要破解“內卷”,就必須在去產能和增強創新能力兩個方向找出路。對于汽車企業而言,要認清“內卷式”競爭的危害,把更多精力和財力投入到技術研發中,推出高性價比的創新產品,走差異化之路。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強價格監管,規范企業降價行為。同時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企業創新,引導企業轉向良性競爭,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優化產業結構。(胡立彪)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