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篇布局“十五五”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浙江、河南、四川、湖南、湖北等經濟大省密集召開會議,擘畫“十五五”宏偉藍圖。可以看出,經濟大省紛紛聚焦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大科技創新、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內需暢通循環、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關鍵詞,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同時,也找準自身發展方位,發揮比較優勢,夯實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推動科技創新,抓住產業變革新機遇
眼下,在安徽合肥濱湖科學城的西北角,“合肥先進光源”同步輻射裝置等8個項目正加快建設。未來,這里將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大科學裝置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創新讓安徽‘十四五’實現跨越式發展,邁向‘十五五’,更要擦亮這塊金字招牌。”安徽省委書記梁言順表示,安徽將為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營造最優生態。
今年湖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用“新不足以補舊、增不足以補減”來定義目前湖南省產業結構面臨的問題——產業轉型步伐仍需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任務艱巨,新興產業規模相對偏小。
“要加快推動新舊動能的接續轉換,努力構建湖南工業經濟增長‘第二曲線’!”湖南省工信廳廳長王衛安曾多次強調。在前不久湖南省工信廳召開的“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推進專題會上,王衛安表示,在“十五五”規劃編制中,要錨定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總體目標,突出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集群提升、數字賦能轉型、綠色低碳發展、企業梯度培育、區域協調發展等重點任務,為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注入強勁動能。
曾參與過多個五年規劃編制的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告訴記者,與“十四五”相比,“十五五”規劃的編制階段,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秩序可能面臨重塑。一方面,基礎研究領域的競爭會進一步加劇,可能對我國造成“卡脖子”的影響;另一方面,如果我國能實現新技術與產業優勢的深度融合,又有可能在未來全球競爭中把握主動權。這些“新課題”都對地方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不到4%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形成了全國突出的、協同互補的高端制造產業鏈和科技創新鏈兩大生態結構體系,使得長三角有了自我優化的生命力與可持續的國際競爭力。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詹宇波建議,“十五五”時期,上海要與兄弟省市一起,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共同服務企業走出去等重點領域,努力把長三角打造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回顧過去,上海每一個發展規劃中都會建設幾個龍頭產業項目,如鋼鐵、汽車、船舶、航空、集成電路和新能源等,由此帶動整個產業鏈、產業生態的發展,催生大量中小微企業,形成產業和服務大軍。
但重大項目落地會面臨很多阻礙,此時強化要素保障很有必要。日前,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上海市發展規劃條例》,旨在規劃階段做好財政、土地、金融、能源等方面的要素高效配置工作,發揮合力,推動規劃的真正實施落地。
提高出海附加值,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小到假發、打火機,大到泵車、游艇,出海的“湘品”通過不斷研發創新,打造品牌,向國際市場的價值鏈高端攀升。近年來,湖南奮力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正在變產品出海為“產品+服務”出海,提高出海產品的附加值。
自今年以來,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連續召開了10余場“十五五”規劃專題調研和座談會。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這一主題座談會上,沈曉明強調,“十五五”時期,要用好改革創新這把“萬能鑰匙”,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持續暢通對外開放通道,借力改革開放門戶地區的“跳板”功能實現“借船出海”;持續營造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良好生態,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為吸引外商投資創造良好條件。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十五五”時期,中國將迎來全方位出海的“大航海時代”。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我國外貿中的地位將繼續提升,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發展相對較快的趨勢將延續。因此,出海不僅僅是單純的產品、設備輸出,還要逐步將產品、投資、勞務、技術、服務、管理乃至整體解決方案等輸出轉型升級,以滿足不同地區的差異化需求。
近期,外向型經濟大省——江蘇、山東、浙江等省份公開了“十五五”研究選題。其中,江蘇“十五五”規劃前期研究重大課題要求,江蘇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為統攬,引領高水平對外開放思路、促進江蘇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對于新時代江蘇區域發展而言,要注重在空間尺度和維度上進行戰略布局。江蘇要面向全球,既用好全球市場和資源發展自己,又能有力推動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周蜀秦說道。
去年,浙江外貿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位居全國第二,實際使用外資躍居全國第三。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史晉川看來,“十五五”規劃要盡早謀劃如何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激發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積極探索制度性開放、加快自貿試驗區和上海的對接和建設,鼓勵企業大膽走出去,率先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十五五”時期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后的首個五年。前不久,海南省委召開專題會議,省委書記馮飛強調,要突出戰略定位,以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為中心,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因地制宜打造新質生產力重要實踐地為主線,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努力把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擴大內需暢通循環,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在各地“十五五”規劃謀劃中,擴大內需暢通經濟循環、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成為重要內容——通過打破行政壁壘和市場障礙,推動商品、要素和資源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
四川提出,在擴大內需暢通經濟循環方面,要以積極開放姿態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參與者、促進者,研究破除顯性和隱性、自然和人為壁壘的措施辦法,深化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方面,要著力深化國資國企、民營經濟、營商環境、要素市場化等重點領域改革。
過去的五年,河南省提出建設全國重要的資源配置中心,推動“空、陸、網、海”四條絲綢之路協同發展,強化物流樞紐功能,促進商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近日,河南省“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推進會議明確,“十五五”時期將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等關鍵領域,推出一批創新性、牽引性、標志性舉措。
擴大內需并非短期的應對之策,而是立足長遠的戰略布局。2024年以來,我國推出“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與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大規模設備更新與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精準發力成效顯著。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5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3萬億元,同比增長6.4%,為2024年以來月度最快增速。設備更新投資帶動作用也在持續顯現,前5個月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7.3%,對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3.6%,并帶動相關行業生產快速增長。
有專家建議,“十五五”時期,我國還需要持續在擴大內需方面進行更系統的設計。“‘十五五’時期,我國內外環境或將發生巨大變化。其中,美國掀起的‘關稅戰’尤其值得關注。為了更好應對,我國需要重點實施推進消費投資領域整體改革等工作,解決堵點卡點問題,促進消費,拓展有效投資空間,全方位擴大內需,彌補外需下降帶來的缺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佐軍說道。
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如何在“十五五”時期進一步搶抓機遇、用好政策紅利更好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如何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湖北省民營經濟發展大會提出,力爭到2027年,全省民間投資占比達到60%左右,民營經濟年均增長6%左右、增加值達到4.5萬億元。
“作為民營經濟大省,浙江在編制‘十五五’規劃時,要率先謀劃如何進一步通過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來完善民營經濟發展法制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從而更好地激發民營經濟在區域高質量發展中的新動力。”史晉川建議。(記者 齊旭)
轉自:中國電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