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以‘雙創’為導向的新經濟”“如何成為創新引領者”“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硅谷嗎”……近日,在南開大學召開的第四屆全球創新創業會議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就中國與全球創新經濟如何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
“與經濟增長速度的持續下滑相比較,從2012年開始的中國經濟微觀結構變化表明,新經濟和新動能正處于形成和發展過程之中,但是在區域之間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剛表示,與制造經濟不同,新經濟是基于以第二次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科技產業革命,依賴于“雙創”活動的大規模涌現,從供給側發動結構變革主動適應消費結構變遷的新型經濟形態。新經濟是互聯網與硬科技融合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實體經濟。新型創新區是新經濟發展的引擎,平臺則是新經濟資源配置的新機制,“雙創”則構成新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
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張玉利認為,從全球創業觀察(GEM)數據來看,中國創業的活躍程度在區域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目前中國創業高度活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區、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環境不僅可以降低創業成本,而且可以使創業者掌握更多的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因此,為了提高創業活躍程度,在創業生態系統的培育和建設上,不僅要發揮政府和大學的作用,同樣需要發揮企業家的作用。
吉林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蔡莉從創業環境的動態性和包容性視角考察了中國新創企業資源整合方式與競爭優勢之間的關系。蔡莉認為,新創企業的資源整合存在穩定和開拓兩種方式。在低環境動態性及高或低環境包容性條件下,新創企業的資源整合的穩定方式和開拓方式都不會顯著影響新創企業的競爭優勢,在高環境包容性和高環境動態性的條件下,穩定方式和開拓方式都會顯著影響新創企業的競爭優勢。而在低環境包容性和高環境動態性的條件下,只有開拓方式對新創企業的競爭優勢產生積極影響。
阿姆斯特丹大學商學院教授、阿姆斯特丹科技園區創業中心創始主任斯維·萬寧提出,中國在科技發展過程中,應當借鑒美國硅谷和以色列培育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經驗,構建具有自組織、自演化和自我顛覆特征的“干細胞生態系統”。只有建立起強大、包容和產業孵化能力的“干細胞生態系統”,中國才能夠成為下一個硅谷,建設成為創新國家。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副校長、地球探測科學家DanBlumberg,以貝爾謝巴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的培育為例,介紹了如何通過政產學研的合作,發揮研究型大學的作用,以新興產業發展為龍頭推動科技創新中心的形成和發展。本·古里安大學所在城市貝爾謝巴市,位于以色列內蓋夫沙漠地區,是農業滴灌技術的發源地。隨著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本·古里安大學、貝爾謝巴市政府和美國KUD公司共同建設了以色列貝爾謝巴網絡園區。2010年以來,通過富有活力的開放式“雙創”生態系統的構建,網絡園區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吸引國際頂尖網絡公司、跨國企業、學術研究機構、領先的科技防衛集團和專業教育平臺進駐,短期內就聚集了25家跨國網絡安全公司和一大批新創企業,成為聞名世界的網絡安全方面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與會專家認為,無論是以色列還是中國現實發展的經驗都表明,創新經濟是與傳統工業經濟完全不同的兩種經濟形態。創新經濟是人力資本和創意開發的經濟,經濟發展的重心不再是招商引資和優化投資環境,而是創新創業和“雙創”生態系統的培育和構建。中國不僅要成為“世界工廠”而且要成為創新型國家,不僅是科技產業革命的跟隨者,而且要成為引領者。
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