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個世界環境日,我國確定的主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的就是動員、引導社會各界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意識,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資料圖片 來源于網絡)
時至今日,如果還有人認為“金山銀山優于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攔路虎”,這實在是不可饒恕的淺見、愚見。產業導入、產城融合、城市升級,需要考量的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一個城市的經濟邊界,而是一個城市所在區域基于整體生態系統的物理邊界。
城市無論大小,都是一個分工協作、整體統籌的復合生態系統。現在以及未來,我們需要的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善待自然”的綠色、低碳、科學發展理念。強化整體生態功能,提升整體生態質量,把綠水、青山、農田、林地、綠地整合成復合系統,創造出生產、生活、生態的聚合體,恢復、保持、升級,這是涵養環保生態的三大策略。及至2020年,我國要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城鎮化的外在呈現是產業規模、就業人口的擴充,核心則是農村農民的市民化、社會福利的均等化、生產生活的生態化。
山西大同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大同的教訓何其痛楚,大同的轉型極其艱辛。過去被稱為“污染最嚴重,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如今擁有全國知名的“大同藍”,從煤都大同走向大美大同,大同用了十余年時間,如火如荼的旅游產業將曾經被黑色經濟所深度裹挾、讓人無奈嘆息的大同整體重塑、全面升級。大同的實例無不印證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成為寫在大地上的莊嚴承諾與責任擔當。
綠色、低碳、集約、智能、智慧,在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全力規避的是負外部性,需要盡力強化的是正外部性。眾所周知,霧霾橫行、臭氧污染、水質低劣、生態損害都是典型的負外部性。相反,如果經濟活動使得民生受益,卻無需為此支付額外成本,便產生了正外部性。綠水青山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方式方法,更是社會和諧、民生改善的終極訴求,換言之,綠水青山就是經濟發展需要達成和實現的正外部性。
低碳生態理念的興盛,循環經濟理念的流行,都在強化從環保生態、民生保障層面反思城市經濟發展,從而在產業關系之外建立資源均衡、生態友好的低碳發展模式。生態緊約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建設低碳生態城市,就是在充分考量生態資源綜合承載力的背景之下實現城市建設的目標,保持原有生態系統的均衡,使得城市自然環境、水土環境保持既存風貌,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優化、升級。
對環境問題理應時刻抱有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根本上加大資源保護力度,不能只顧眼前利益,急功近利。
對于城市經濟發展而言,人為膨脹的,是劃地為界、單邊增長的無盡欲望;刻意緊縮的,是協同發展、尊重生態的道義擔負。在物質愈益豐裕的當下,樹立并喚起經濟美德,即在于對自然的深度玄思與極度珍視。不尊重江河自然,就不大可能在多樣化經濟訴求之間求得彌足可貴的均衡與升級。當下,很顯然,諸多城市的主政者還沒有真切地意識到,生態、環保其實是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最可珍視的部分;城市經濟最匱缺的率真品質便是敬畏自然、理性成長。(張翼)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