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等十六部門日前發布的《關于發揮民間投資作用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電信業,深入推進提速降費”。
(圖片來源:互聯網)
從今年9月1日起,三大運營商全面取消國內手機長途和漫游通話費(不含港澳臺地區)。但一些運營商卻變相地玩出了“新花樣”,
通過提高本地通話費,改變“套餐”、拓展互聯網增值服務等“綁架”民眾消費,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像某運營商原本一些“套餐”中每分鐘0.1元的本地通話費就上漲到了0.19元,使平時不出差的民眾不但沒有減輕負擔,反而增加了負擔。這樣的“取消長途漫游費”已經淪為形式主義,對于用戶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電信領域收費高、服務差、霸王條款多,一直以來都備受詬病,其根源在于電信業壟斷經營。如何制訂價格,如何設計“套餐”都是由他們說了算。假如營運商私下里串通,制訂價格“聯盟”,民眾不管選擇哪家營運商,也還是只能被動挨宰。工信部等十六部門發布指導意見,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電信業,旨在通過民營資本的加入,打破電信業壟斷的局面,形成新的競爭格局,逼迫傳統電信運營商做精細化的調整,把“提速降費”真正落到實處。
事實上,早在2010年就已提出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電信業。從2013年底至今,工信部先后向5批42家民營企業發放移動轉售臨時牌照,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的企業可以租用基礎電信運營商的移動通信網絡,為用戶提供基于自身品牌的通信服務。在此背景下,降低資費價格、月底流量不清零、取消漫游費等業務相繼出現。此外,工信部還開放了民營資本進入寬帶接入市場,首批試點的城市包括太原等16個城市,為三大運營商做了很好的示范,但畢竟民資的占比太小,顯然沒有產生出足夠大的影響力。
但要讓民營資本真正融入“電信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許多門檻很難過得去。其中,最大的門檻是傳統運營商的網絡具有天然的壟斷性,比如在寬帶方面,由于其已經將網絡布置進小區,而且發展了很大比例的用戶,在這種情況下,別的運營商要想進入就特別難,而且三大電信運營商在移動通信上長時間高額的投入也讓新進入者難以企及。
此外,三大運營商已經有了數億的固定用戶,如果其他民資運營商加入進來,很多原先的三大運營商的用戶也可能不會接受,因為現在許多人的手機都與微信、支付寶、銀行卡等“捆綁”了起來,要改變手機號就會帶來許多麻煩。
因此,要讓民資進入電信業,有關部門應細化運作規則,掃除民企進入電信業的障礙。要限制傳統電信運營商由于歷史發展原因所帶來的壟斷,讓更多有條件的企業能夠進入。其次,在新進入者短時間無法建設強大基礎運營網絡的前提下,應強制運營商以比較低的價格向第三方民營企業提供基礎網絡資源。另外,要對電信產業鏈條進行細分,公益類產業節點要牢牢把握,而相對競爭性的產業要大膽地引入戰略投資者。要加快國有電信業混改的步伐,使得股東多元化,建立現代企業模式,使企業產生出更大的活力,推動資費優化與下降。(特約評論員胡建兵)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