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營經濟基數大的廣東省,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達9664億元,同比增長了13.4%,比全國增速高出6.2個百分點。而推混改、搭平臺、設清單正引導著民間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廣東實體經濟。
(圖片來源:互聯網)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實體經濟發展得如何,直接關系到了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一國經濟要有活力,要有競爭力,不僅需要“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也需要“鋪天蓋地”的小微企業。數據顯示,我國小微企業已經超過4000萬家,其中包括3700多萬家工商個體戶,吸納了2億多人口就業。量大面廣的小微企業,一頭連著經濟繁榮,一頭連著社會穩定。民間資本脫離實體經濟,必然會增加區域性金融風險和經濟系統性風險。
因此,亟須找準突破口,讓民間資本回哺實體經濟。民間資本存量巨大,運用得好,不僅能夠成為重振實體經濟的有益力量,更有利于金融業改革。可以說,沒有實體經濟的崛起,經濟就難以持續穩定發展。“我們堅定不移扶持實體經濟發展,包括各種所有制經濟。同時必須要使民間資本找到出路。兩者一結合皆大歡喜,并且能夠防止金融危機和由此衍生的一系列問題。”
鼓勵、引導民資進入實體經濟,必須要打破壟斷,放寬市場準入,拓寬民間投資渠道,營造民企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環境。當前,非公企業面臨“三重門”:一個是鐵門,壟斷企業把持;一個是“玻璃門”,看得見進不去;三是“彈簧門”,進去以后逼你退出來。還要破除政策上的“上面放、下面望、中間一個頂門杠”的現狀,切實通過減稅、減費、減負使實體經濟輕裝上陣。
打通民間資本投資實體經濟通道,政策利好預期非常重要,要把利好的預期變為利好的現實非常不易,不但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更要細化落實措施,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不斷增強民間資本的投資信心。
同時,還應通過對相關產業的扶持,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管理的優勢,鼓勵并引導民營資本通過參股等形式參與到國有企業的改制和重組之中,進而促進實體經濟的穩健發展。(劉英團)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