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1日起,我國將調降187項商品的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17.3%降至7.7%。這是我國自2015年以來第四次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我國為何屢次降低消費品進口關稅,此次調整涉及哪些商品,釋放出了何種信號?
(圖片來源:互聯網)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游客在境外消費約1.2萬億元,消費了全球近46%的奢侈品,繼續保持著“世界主要旅游消費群體”的稱號。眾所周知,降低進口關稅,通過稅收政策的調節作用,消除國內外消費的價格差異,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應對之策。基于此,自2015年以來,我國已4次降低了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特別是今年這次平均稅率由17.3%降至7.7%,涉及到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187種商品,可以說力度最大。
然而,降低進口關稅僅是遏制消費外流的第一步。若要從根本上解決消費外流問題,須從供需兩方面著手,形成將海外巨額消費拉回國內的合力。首先,在調整關稅的同時,應有配套措施跟進。比如,進一步細化關稅與部分商品的減免稅政策。我國進口商品稅率是全球最高的國家,目前進口關稅一般是15%到25%之間,而且還需海關檢測、進店檢測等環節,銷售過程中還有增值稅、消費稅等,這使得國內進口商品的價格一般會比原產地高出至少三分之一。因此,降低進口商品稅率,可以將大部分購買力留在國內。更何況關稅和特別消費稅稅率下降或免稅,不僅有利于增加進口、減少貿易順差,還可以擴大國內消費、帶動高端產業的整體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進口商品國內和海外“同價”,引導消費回流。
同時,應正確引導進口商品消費,培植健康的消費文化。我國進口商品消費不單單取決于年齡和收入,更多的是取決于“消費心理”。國人消費進口商品的根基在于“消費文化”,而并不完全是產品本身。在我國,進口商品大都是用于禮儀和社交,其最大的市場消費力就來自于社交心理,這恰恰也讓很多人在境外購物和在境內購物時有著不同的消費心理。因此,要引導消費者摒棄“消費進口商品就是高端上檔次”的片面消費觀,為國人消費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環境。
筆者認為,打造民族品牌是遏制消費外流的根本之策。中國作為世界制造大國,缺少自己的品牌,令人尷尬。而缺少品牌的大國卻成為全球境外消費第一大國,這種反差是對我國民族產業的一種諷刺。因此,要傾力打造民族品牌,逐步實現制造大國向品牌大國的質變,增強國產品牌的吸引力與公信力,讓國人“近水樓臺先得月”,在家門口就能盡情消費優質商品。(張西流)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