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7年國家癌癥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每天約有1萬多人確診癌癥。讓救命藥的價格降下來,是廣大患者的福音,能夠減輕他們經濟上的負擔,也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生命的希望。但真正要讓患者都吃得起進口抗癌藥,僅僅實施零關稅仍是不夠的。
一片規格為250毫克的艾瑞莎藥品,在美國的售價為10.3美元,而到了國內卻要500元人民幣。除了稅負原因之外,流通環節不合理加價也是肇因。“研究利用跨境電商渠道,多措并舉消除流通環節不合理加價”,這是值得期待的一味“藥”。但首先需要清除法規障礙,因為按照現行藥品管理法規,未經批準在國內銷售的國外新藥,會按假藥論處。
困擾國人的一個問題是:國內這么大的市場、這么多病人,為什么很多抗癌新藥在國外上市已經多年,國內卻根本買不到?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抗癌新藥通常沒有納入醫保,即便是同步上市了,很多患者也根本吃不起。“將進口創新藥特別是急需的抗癌藥及時納入醫保報銷目錄”,這味“藥”比零關稅更有含金量。
此外,在國內市場不能及時買到國外的新藥,還因為國外新藥進入國內需要在國內的病人身上再做一次臨床試驗,會產生6到8年的“藥滯”周期。當然,這樣做是基于安全性考慮,不同種族的人在生理、生化機制上存在些許差異。“藥滯”現象會大幅增加新藥成本,導致一些藥企無法進入中國市場。
基于此,“加快創新藥進口上市”以及“對在中國與境外同步申請上市的創新藥給予最長5年的專利保護期限補償”,或許才是最為根本的一味“藥”。患者對抗癌藥的關注點,首先是買得到,然后才是買得起。反過來,越是難買到,價格自然越貴。
零關稅,降低增值稅,消除流通環節不合理加價,及時納入醫保,加快進口新藥審批上市——這套政策組合“藥方”帶給了患者更多恢復健康的希望,落實得越迅速越到位越好。(舒圣祥)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