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習近平同志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再次強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為我們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指明了方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需要我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大力培養科技人才,努力讓我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當前,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從國際上看,全球科技競爭日趨激烈,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技術發展與應用正在加速經濟和科技發展方式的轉變。從國內來看,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備能力。只有大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矢志不移自主創新,我們才能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需要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通道,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不斷釋放創新潛能,加速創新要素聚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健全國家創新體系,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從狹義上可以理解為一個國家各類創新活動主體組成的系統和創新資源配置的制度、體制、機制。如果把創新看作一個價值創造過程,那么,國家創新體系可以分為科學價值創造、技術價值創造、經濟價值創造、社會價值創造和文化價值創造等子系統。從創新行為主體角度看,國家創新體系包括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和個人等行為主體。從政府管理創新角度看,國家創新體系是一種創新資源配置制度,通過資助高風險科學研究、分擔企業創新風險和維護公平競爭環境等,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提升其創造能力,保障國家安全,驅動經濟社會發展。
國家創新體系的功能和系統效率與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創新體系構成、創新能力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等有關,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國際經濟、政治、技術環境的影響。我國的國家創新體系是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總體而言是一種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追趕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強調科學前瞻和技術引領,對于前瞻性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領域都提出了較高創新要求。因此,當前應順應全球科技發展趨勢,抓住歷史機遇,不斷發展完善國家創新體系。
著力提升整體效能
在明確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中介服務等功能的基礎上,國家創新體系的系統布局可以進一步調整優化。
國家安全創新體系建設以保障國家安全為核心使命。圍繞保障國家安全,探索建立新型國家實驗室,為國家基礎科學和前瞻技術綜合研究提供基地,為國家戰略高水平技術和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究開發與系統集成提供平臺,為高端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和培養提供基地。建設新型國家實驗室,應強化高起點高標準頂層設計,集聚整合優勢力量,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國家專業化科研網絡集群,夯實自主創新物質技術基礎,提升國家戰略領域核心競爭力。
國家研究試驗體系建設著眼于提升科技引領和產業源頭創新能力。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和大學建設,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系統整合國家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培養造就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建設國際領先的大型公共科研平臺,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引領作用。
國家產業創新體系建設著眼于把握和引領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引領性前沿技術創新,提升制造業綜合競爭力,支撐我國產業向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把握和引領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方向。(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穆榮平)
轉自:中國國門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