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起,5年間一批批制度創新的“良種”從這里萌芽,并向全國播撒。其中,率先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試行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為中國擴大外資準入奠定了基礎。
上海市發布的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按照“非禁止即開放”的原則,對清單以外的行業和項目全面開放,內外資一視同仁。這也是中國第一次用負面清單管理外商對華投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正式啟用的第一天,上海自貿試驗區綜合服務大廳里就擠滿了前來咨詢和辦理業務的外商投資者。
如今,經過四次修訂,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從2013年版的190條減少到了2018年版的45條。不斷縮短的負面清單不僅讓自貿試驗區成為了吸引外資的強磁場和新高地,也彰顯了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胸襟和決心。
清單縮短助推發展
2013年,上海自貿試驗區創造性地制定出了中國第一份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第一份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共有190項特別管理措施,在之后的5年中,清單開啟了“瘦身”進程:從2014年版的139項,到2015年版的122項,再到2017年版的95項,直至2018年版的45項,特別管理措施數量不斷被壓縮。
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研究所副主任郝紅梅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自貿試驗區試點開放的行業領域而言,外商投資更多、更深層次地介入,在帶來競爭的同時也會充分地促進行業提質增效、融合發展。“負面清單的篩選和改善是在充分評估的基礎上完成的,商務部、國家發改委以及一些行業、企業都對國內產業競爭力水平作了充分評估。”郝紅梅指出,負面清單之外領域的擴大開放有很強的帶動性,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新增外資企業數量無疑是衡量負面清單實施成效的一把“標尺”。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自貿試驗區新設立外資企業7844家,同比增長39.8%;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0.5%。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29.5%、136.2%。
郝紅梅表示,外國投資者高度關注自貿試驗區的負面清單。總體來看,自貿試驗區的負面清單不僅縮短了長度,更重要的是推動了一些重點領域的開放,比如農業領域、采礦領域、文化領域、增值電信領域等。“這些領域當前還不具備在全國全面開放的條件,但卻是一些投資者高度關注的領域。因此結合國內當前的產業發展水平,在自貿試驗區率先開始這些領域的外商投資開放試點,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開放舉措。”郝紅梅說。
開放領域還將擴大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近日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商務部將緊緊圍繞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的目標,積極推動自貿試驗區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進一步壓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
商務部研究院產業國際化戰略研究所所長崔衛杰認為,近幾年來,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在推進的力度和滿足地方開放發展方面達到了預期。在當前的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中,70%以上都是服務業條款,因此,下一步開放的重點將集中在服務業領域。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經濟學博士趙晉平看來,新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對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自貿試驗區開放創新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在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貿試驗區版負面清單與全國版仍未拉開差距,自貿試驗區的“試驗田”作用有待進一步凸顯;二是全國的自貿試驗區仍在按照統一的負面清單進行外資準入管理,結合地方特色和風險防控能力給予合理調整的空間有限。
趙晉平建議,未來應在參照國際最高開放水平投資準入標準制定中國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的基礎上,結合自貿試驗區自身優勢和發展定位需要,“量身定做”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為此,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還須加大協同改革的力度。(作者:李可)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