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2021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
報告顯示,上半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繼續運行在合理均衡區間,跨境雙向投資較快增長,外匯儲備規模穩定在3.2萬億美元左右;經常賬戶保持一定規模順差,繼續處于合理均衡區間。2021 年上半年,經常賬戶順差1227億美元,與GDP 之比為1.5%,2020年全年為 1.9%,說明當前經常賬戶運行更趨均衡。
從流入端看,2021年上半年,外國來華各類投資4428億美元,同比增長1.7倍,處于近年來較高水平。其中,來華直接投資快速增長1.6倍,充分體現我國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龐大的內需市場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來華證券投資持續凈流入。2021年上半年,境外對我國證券投資凈流入(負債凈增加)1184億美元,同比增長84%。其中,境外對我國股權投資凈流394億美元,上年同期為凈流入167億美元;債券投資凈流入789億美元,增長66%。
《報告》分析,2021年上半年,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維持超寬松貨幣政策,以助力經濟復蘇。隨著疫苗廣泛接種和經濟活動正常化,各國經濟增長改善,部分經濟體通脹壓力攀升,寬松貨幣政策面臨轉向。美聯儲大概率于年底啟動縮減購債,部分新興經濟體已率先啟動加息。但是,當前美國就業缺口仍較大,變種病毒亦在拖累經濟復蘇,預計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步伐將較為緩慢。再加上美聯儲與市場溝通比較充分,市場機構普遍認為國際金融市場再現“縮減恐慌”的風險可控。
全球超寬松貨幣政策面臨轉向
《報告》對全球經濟發展情況及貨幣政策取向進行了分析。
全球疫苗接種有序鋪開,經濟增長有所改善,部分經濟體通脹壓力攀升。經濟增長方面,美國2021年一、二季度GDP環比折年增速分別達6.3%、6.5%,綜合采購經理人指數(PMI)一度創 63.8的歷史高位。歐元區2021年二季度推進解封后經濟動能快速回升,制造業 PMI 維持60以上高位。受全球貿易擴張周期提振,日本出口亦維持強勁。通脹方面,2021年 4-8月,美國通脹較快上漲,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速連續維持在5%以上,核心CPI 增速也大于4%,均處于多年來高位;巴西、俄羅斯、土耳其等新興經濟體通脹率也持續處于較高水平。
報告分析,全球央行超寬松貨幣政策立場面臨轉向。美聯儲2021年6月、9 月連續將 2023 年政策利率預測由0.1%上調至1%,并釋放年末啟動縮減購債的政策信號。歐央行預計2021年四季度將降低購債速度,2022年將退出緊急抗疫購債計劃(PEPP)。英國央行已降低購債速度,9 月會議態度進一步轉“鷹”,釋放可能在年底購債結束前就開始加息的信號。日本央行在收益率曲線控制框架下,擇機削減了資產購買規模。部分新興經濟體率先啟動加息。高通脹壓力下,截至 9月末,巴西、俄羅斯和墨西哥央行 2021 年已分別累計加息425個、250個和50個基點,未來仍可能進一步加碼。
短期內美聯儲政策收緊引發市場動蕩的風險可控。當前美國就業缺口仍較大,變種病毒亦拖累經濟復蘇步伐,且美聯儲將近期供需錯配導致的高通脹視為暫時性。在平均通脹目標制框架下,美聯儲不再先發制人控制通脹,而是盡量維持寬松以促進就業復蘇。再考慮到美國財政負擔及金融市場估值均處于歷史高位,預計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的步伐將較為緩慢。
此外,近期美聯儲主席鮑威爾頻頻就縮減購債與市場進行溝通,國際金融市場對美聯儲政策轉向的預期較為充分,普遍認為美聯儲將在2021年末啟動縮減購債,2022年末或2023年初首次加息。因此,短期內美聯儲政策收緊引發國際金融市場震蕩的風險可控。中期看,美國經濟溫和復蘇有望持續,供給約束與需求回暖之間的矛盾難以快速消退,未來通脹可能持續高位徘徊,需持續關注通脹走勢對美聯儲加息步伐的影響。
跨境雙向投資保持活躍
報告指出,國內經濟基本面穩中加固,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2021年以來,全球仍然面臨新冠肺炎疫情挑戰,世界經濟不平衡復蘇,國際金融市場復雜多變。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持續鞏固,國內經濟穩定恢復、穩中加固,為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奠定堅實基礎。上半年,我國經常賬戶順差繼續運行在合理均衡區間,跨境雙向投資較快增長,外匯儲備規模穩定在3.2萬億美元左右。
經常賬戶保持一定規模順差,繼續處于合理均衡區間。2021年上半年,經常賬戶順差1227億美元,與GDP之比為1.5%,2020年全年為1.9%,說明當前經常賬戶運行更趨均衡。
從主要構成項目看:
一是貨物貿易順差2382億美元,繼續體現國內生產供應的相對優勢和外需的支撐作用;
二是服務貿易逆差505億美元,同比收窄34%,保持低位運行,跨境旅游、留學支出仍受到較大抑制;
三是外商來華各類投資收益以及我國對外投資收益均有所回升,投資收益延續逆差格局。
資本項下跨境雙向投資保持活躍,流出入規模相對均衡。
從流入端看,2021年上半年,外國來華各類投資4428億美元,同比增長1.7倍,處于近年來較高水平。其中,來華直接投資快速增長1.6倍,充分體現我國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龐大的內需市場對境外投資者的吸引力;來華證券投資同比增長84%,但與2020年下半年相比增速有所趨穩,說明外資增持境內人民幣資產步伐更加穩健。
從流出端看,我國對外各類投資4140億美元,同比增長1.1倍。其中,對外直接投資、對外證券投資分別增長18%和31%,體現了境內主體多元化配置資產的需求;對外存貸款等其他投資增長2.8倍,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快速增加態勢,在境內外幣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境內主體自主調節資產負債配置,平衡了其他項目資金流入,有助于國際收支自主平衡。
來華證券投資同比增長84%
證券投資呈現小幅凈流入。2021年上半年,我國證券投資項下凈流入197億美元,上年同期為凈流出108億美元。一、二季度分別凈流入35億美元和162億美元,呈現出跨境投資有進有出、整體平衡的特點。
對外證券投資活躍。2021年上半年,我國對外證券投資凈流出(資產凈增加)986 億美元,同比增長 31%,主要是股權投資凈流出724億美元,增長58%;債券投資凈流出262億美元,下降10%。
從對外證券投資的主要渠道看,一是國內居民通過“港股通”和“基互認”等渠道購買境外特別是中國香港股市股票 600億美元;二是境內銀行等金融機構投資境外股票和債券353億美元;三是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及RQDII)投資非居民發行的股票和債券合計47億美元。
2021年上半年,在境外各國寬松貨幣政策支持下,主要股市表現普遍較好,吸引全球投資者配資。一季度我國對外證券投資凈流出達到季度歷史最高值。
來華證券投資持續凈流入。2021年上半年,境外對我國證券投資凈流入(負債凈增加)1184億美元,同比增長84%。其中,境外對我國股權投資凈流入394 億美元,上年同期為凈流入167億美元;債券投資凈流入789億美元,增長66%。
從境外對我國證券投資的主要渠道看:
一是境外機構投資境內債券市場(包含“債券通”和銀行間債券市場直接入市)以及我國機構境外發行的債券(包括央行在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央行票據)654億美元;
二是“滬股通”和“深股通”渠道流入資金346億美元;
三是通過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RQFII 等)渠道凈流入93億美元。
在我國經濟率先復蘇,債券市場持續開放,人民幣資產收益良好,避險屬性逐步增強的背景下,我國債券倍受境外投資者的青睞。今年10月,我國國債將正式納入富時羅素世界債券國債指數,至此,國際主流證券指數中均已涵蓋人民幣債券,預計未來人民幣資產吸引力將穩健提升。
經常賬戶順差仍將處于合理區間
《報告》指出,2021年下半年,我國經濟穩定恢復、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大局沒有改變,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并保持基本穩定的格局沒有改變,將繼續成為我國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堅實基礎。
經常賬戶與國內經濟發展相適應,順差仍將處于合理區間。
首先,貨物貿易順差將保持在合理規模。從出口看,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恢復將對我國外需增長起到支撐作用,同時我國持續穩定的生產供給能力也會使得出口保持增長,但主要發達國家疫情緩解將導致我國防疫物資和“宅經濟”相關出口回落,疊加去年下半年高基數效應,整體出口增速可能有所回穩。從進口看,在內需逐步恢復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保持高位的作用下,我國進口將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長。
其次,服務貿易逆差繼續低位運行,提升至疫情前水平尚需時日。隨著發達經濟體疫苗接種速度加快,決定服務貿易狀況的跨境留學、旅行等需求有望重啟,但這是漸進的過程,服務貿易向常態回歸的進程將慢于貨物貿易。中長期看,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制造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經常賬戶運行在合理均衡區間的基礎將更加牢固。
跨境資本流動有進有出,有望保持總體均衡的格局。
一是我國疫情防控的良好態勢、經濟基本面的穩健性在世界范圍內仍較突出,有助于夯實市場和投資者對于人民幣資產的信心。如,國際上能夠反映市場對經濟體看法的主權信用違約掉期價格(5年期CDS,數值越低表示違約風險較低),當前我國數值為30-40個基點,處于歷史較低水平,表明市場對于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持樂觀態度。
二是我國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有助于拓寬跨境資本均衡流動的渠道。我國堅持推動金融市場雙向開放,促進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措施持續發力,為跨境資金雙向流動、均衡流動創造了優良的政策環境。同時,我國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推動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提升跨境雙向投資的質量。
三是外匯市場調節機制更加成熟,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2020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隨環境變化及時調整,有效釋放升貶值壓力,沒有形成持續較強的單邊預期,有助于發揮調節國際收支的自動穩定器作用。在此基礎上,預計來華和對外各類投資均會穩定發展,整體跨境資本流動也會運行在合理均衡區間。
轉自:券商中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